返回第203章 白居易登场了(2 / 2)我刷视频通古代,古人都亚麻呆了首页

……

大宋位面。

当苏轼得知自己排在王勃之后,心里已经乐开了花,因为前三位他是真的比不了!

第四位的王勃也是号称千古第一才子的人,自己能排在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之后其实也算是巨大的荣耀啊!

此刻天幕上已经出现了第六位大文豪的名字。

第六位: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 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

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尉。

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司马。

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

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病逝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追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 [44]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

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便发生动乱,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白锽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建中元年(780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

建中三年(782年),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人送往宿州符离安居。

建中四年(783年),因中原发生二帝四王之乱,白居易家又逃到越中。

贞元二年(786年),白居易在江南得知有进士科,便刻苦读书。

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贞元七年(791年),他回到符离。

后白季庚升任襄州别驾,他随父至襄阳。

贞元十年(794年),父亲死于襄阳,白居易回符离,为父守丧。

贞元十四年(798年),其兄白幼文出任饶州浮梁县主簿,他随兄至浮梁,而其家迁往洛阳。

贞元十六年(800年),自浮梁至洛阳省母。

贞元十八年(802年)入长安,同年冬参加吏部举行的书判拔萃科,翌年与元稹等一起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贞元二十年(804年),他将全家搬到关中,定居下邽县义津乡金氏村。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

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厔县尉。

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

808年任左拾遗,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

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

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

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

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着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

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司马。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

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

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

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刺史,819年到任。

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

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

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

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

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

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

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