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章 成立泛华传媒集团(1 / 2)港岛:死党查尔斯,截胡戴安娜首页

1959年,查良镛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共同创办《明报》,每日出版一张。

创刊初期《明报》被评价是一份侧重武侠、煽情新闻和马经的“小市民报章”,影响力仅在市井之间。

但金庸本身很懂投机经营,他在报纸大胆评价大陆国策,还时不时跟其他大型刊社打嘴炮,《明报》名气迅速提升,成为一份为读书人、知识分子接受的报章。

经过多年发展,《明报》也成为香江历史最悠久、最权威、销量最大、读者层面最广的娱乐周刊之一。

当然,《明报》最鼎盛是从80年代开始,当时金庸几乎成为两岸三地的沟通桥梁,而《明报》输出的意识形态甚至能够影响到总设计师的思想。

这才是何逑辰所看重的。

听到何逑辰想要注资刊社,胡菊人表情一愣,而金庸第一反应是蹙眉。

他在想对方到底什么意思,《明报》是他的心血,这项事业刚刚有些起色,这些世家子弟就等不及摘果子?

金庸张张嘴,表情艰难:“何公子,十分抱歉,《明报》目前并不缺资金,而且我们有自己的办报理念,我们的想法恐怕有所不合……”

这话就是想婉拒,因为目前的《明报》刊社规模并不小,而且金庸也很懂该怎么经营报业,他不想让别人插手太多。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因为左、右派别意见不合,小刊社《明报》跟大刊社《大公报》掀起一番笔战,金庸由此找到经营传媒产业的流量密码。

在这场历时多年的笔战中,《大公报》做了《明报》的义务宣传员,不仅大大提升了金庸在报界的身价,而且大大提高了《明报》的发行量。

1968年以后,《明报》日发行量稳定在8万份以,跃居《文汇报》、《大公报》之,可谓异军突起,成为香江举足轻重的大报之一,经常卖到断市。

而作为商人,金庸开始日进万金,他当然不想卖掉这颗摇钱树,更不想失去自己社论名家的身份地位。

何逑辰用勺子轻轻搅动杯子里的咖啡,缓缓说道:“查先生多虑了,我的意思并不是摘桃子后将你们扫地出门,查先生对《明报》有鼎立之功,况且你拥有出色的经营能力和远见卓识,这在传媒领域至关重要。”

稍稍捧了一下,金庸心里顿时泛起涟漪。

做为报业商人,金庸并不穷;但作为社论名家,他很需要得到世家的肯定。

说白了,就是缺乏认同感,在世家大族面前他就是嘴炮,何逑辰说两句好听的,很大程度维护金庸的自尊心,让他脸色缓和下来。

“查先生,华人报业中有《工商日报》、《星岛日报》、《东方日报》等诸多名家争夺香江读者市场,你认为《明报》现在排第几,未来能排第几?”

金庸迟疑着说道:“胡仙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而我从海来到香江的时候是个穷小子,胡仙在香江受到尊敬,但我现在的名气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