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4章 一将难求(2 / 2)猫踪迷影首页

柴胡、银柴胡,海棠、秋海棠,名一字之差,质天差地别。我们对待名字,有时极尽琢磨,有时又过于随意。还好当面遇见,不然又错过一尤物。

张爱玲曾说过,人生两大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小时候看着土土的秋海棠,心里很是鄙薄张才女的品味。现在看来,海棠虽无香,只凭天真娇憨姿色,足可傲视群芳。

婷婷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初开海棠如同待嫁处子,不需富贵,不需隐逸,不需高洁,只嫩生生、明艳艳地静静立在那里,已是十分美好。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几场春雨,海棠落红一片,虽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却难免让人生出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幻灭感。

花渐落,生出几簇嫩叶,仿佛初嫁妇人挽起的发髻上,斜插着的碧玉簪,少了几分娇俏,平添了一份端庄。

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托海棠。

这份端庄明艳,足以寄托东坡老人的一片春心。

朋友发来一个链接,上面有很多女士对赵雷《三十岁的女人》的评论。有时女人比男人毒,在她们嘴里,这首歌成了一堆狗屎,唱它的赵雷成了个一事无成,在酒吧卖唱的屌丝痞子了。

三个星期前,听《成都》,哭的稀里哗啦的,好像也是这帮女人。

所以,男人没事最好离女人远点,免得莫名其妙就罪她们了。

我看到有个评论说:“张学友唱“四十岁女人很美,”这就是歌神和民谣歌手的区别,眼界决定境界。”哈哈,一首歌都和境界扯上关系了,至于嘛?

我记得,张歌神虽然唱“四十的女人很美”,但他娶的可是“开心少女组”的成员。男人,特别是名利场的男人,说什么,唱什么,并不能代表他真实想法。刘强东还说自己不在乎外貌呢。王健林还说自己一无所有呢。

突然想到两件小事。

有个哥们,晃荡到三十多还不肯结婚,他爹妈开始各种逼婚,各种介绍。实在推不了,他就去见几个。前段时间同事介绍了一女孩,大他两岁,名校毕业,国企中层,自己买房买车,人也端庄大方。无论硬件软件,配我这哥们,都绰绰有余。见了一面,哥们的感觉还不错,说她没有小女孩的扭捏做作,大方谦和,性子也不错,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不少共同语言。

回家和爹妈聊了自己的感觉,说想谈谈看。本来以为老妈会很开心,没想到,她先是一言不发,少顷,吞吞吐吐地说:“那个,她年纪是不是大了点,这年纪,生孩子会不会有问题?再说,女孩老的快,你们以后会不会。。。。不和谐?”

我那哥们的娘是中学老师,年轻时还当过团支书,言语从来铿锵。有时他在饭桌上调侃一下荧幕上某大龄女星老黄瓜刷绿漆,老妈都会义正言辞的指责,说他们不会欣赏女人经过岁月浸润的美。

没想到,轮到自己儿子娶媳妇,老妈的态度就变了。

高中时,物理老师是个三十多的老姑娘,男同学多对此无感,可好多女同学都背后嘀嘀咕咕,说什么一个女人那么大了还不结婚,会不会有什么事之类的。

所以,女人们找错发泄对象了。三十岁女人的敌人从来不是男人。女人的敌人,永远是女人。

说实话,男人绝大多数的爱与恨都聚焦在十几二十几的小姑娘身上---现实中的小姑娘,或者记忆中的小姑娘。

对三十多的女人,除了竞争对手,或身边人,男人一般懒得理会,也很少刁难。除非她实在太耀眼,躲都躲不开。

也只有像赵雷那样的男孩,才会花心思为三十的女人写歌。因为男孩会觉得三十的女人,像金星上的生物一样遥远神秘。等到他上了年纪,身边有了位三十岁的女人,避之还唯恐不及呢,哪还有心思为她们写歌?

其实,三十岁,对男女都是道坎,每个人到了这个年纪都会觉得压力好大,也都会被人这样那样的调侃,习惯就好。

有人调侃,总好过视而不见吧?

以前有位女上司,买了好多身心灵作家的书,见人就送,我也有幸得到过几本,不得不熬夜看了——上司会猛不丁问你读后感。刚看时热血澎湃,可过后再细想,这些书缺乏逻辑性。在某些转变的关口,即使我这种生活阅历算不得丰富的人,也能看出若干选择,可他们偏偏能选择所谓最正确的道路,而选择的理由,在我看来,极不充分。

书里往往会出现个睿智的老人、或莫测的高人、或一本谁都没听过的经典,教你如何如何,你信了,就能走向成功。

三流武侠小说都这么写。

选择往往是最难的,身心灵的书往往把选择过程简化,缺乏思辨的过程,一厢情愿把过程往她们的理论上套。书里也很少有真实的例子,多是张小姐这么做了,她幸福快乐;王先生没那么做,陷入无边困苦。所以这类书看着很爽,可你想在生活中应用,却发现根本难以复制。

感觉有点像看张爱玲的小说,你看进去了,会觉得,人性太凉薄,太晦涩,太灰暗。如果你用张的眼光去套身边的人,就会觉得洪洞县内无好人。可转念一想,就会发现,人的内心都有灰暗面。但这些灰暗面,只会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被激发。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性的灰暗面根本无从发挥。

例如《色戒》,如果不是发生在抗日的特定时期,又发生锄奸这种特定事件,王佳芝根本不会委身易先生,也就不会发生之后日久生情,然后陷于义与欲的挣扎。

当然,张爱玲只是比喻,这些身心灵作家根本没有张对人性的体悟和洞察,他们往往根据一些舶来的所谓心理知识,和自己的臆想,就敢写书。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概括人生,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蝴蝶效应到处都是。那些充满了只要......就,只有.....才的书,和算命先生卦本一样不可信。

你要是有心,会发现很多好玩的事,某位写夫妻相处的作家,竟然是离婚的,而且离了不止一次;某位写如何与父母沟通的作家,原来为了逃避父母,从台湾搬到了北京,几年不愿意回去;某位写亲子教育的作家,自己连婚都不敢结。据她所说,她不适合婚姻,不能负担一个母亲的责任—--合着她是拿别人的孩子当小白鼠呢。

是的,这些作家绝大多数是女的。当她们实在解释不了书里的逻辑,就会往女人的直觉和灵性上推。所以她们有时又被称为第六感作家。

再进一步,就是神婆了。所以,如果这些作家书里出现前生今世,怪力乱神,大家千万不要奇怪。就当《聊斋》看就好,如果文笔好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