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惹祸的翻译(2 / 2)家立方首页

见此时耳机里的声音并没有停止的意思,有些代表便重新坐了下来,一副饶有兴趣的神态认真倾听着。全场越来越多人的目光聚向同传翻译室。

显然叫福原菊的女生接话道:“埃米莉你看你,说你的托皮卡市好你才开心吗?我们仨儿不是早说过嘛,要跳出自己国家的界限,我们是没有疆界的哥们儿。不过说实话,日本在环保和节能方面是做了很多实事的,比如日本消灭了一次性方便筷子,目前使用的纸张已经有一半是循环再造的……但刚才横滨市长的发言也确实有点问题,还是侧重在节能上,还要全体市民推广汽车省油驾驶秘诀,怎么就不能大刀阔斧地创造新能源呢!丹尼尔你咋说来的:节能的脚步追不上耗能的翅膀,对吧,丹尼尔?”

同传翻译室里坐着一男两女三个青年翻译。男的是华人的模样,穿着蓝竖条纹衬衫,随便扎着一条黑领带,头发有些乱。两名女孩儿高个子的明显是美国人,穿着印有星条旗的黄衫,梳着希拉里式的头型,青春大方。另一个应该是日本人女孩儿,有着日本人常见的杏仁眼单眼皮特征,看上去很俏皮。翻译室外的一排椅子上还坐着几名翻译,从装束和相貌上看应该有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还有俄语译员,这几个语种都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翻译室里三名同传译员的耳机放在桌上,他们边收拾着手里的速记簿边用英语交谈着,显然他们有人忘记切断输出信号,让会场里的人继续当他们的听众了。

作为职业的同传译员,要做到忠实原文和保持中立,在传译时要严谨表达发言人的原话。而不在翻译工作状态时,他们也常常私下讨论甚至对刚才的发言内容提出异议,当然都是个人观点。但这种讨论要是在会场中毫无遮挡地放送出来,无疑将是严重的工作失误,尤其在联合国这样正式的场合。如果传出的内容再有敏感爆料,没准会成为什么“门”的。

没有人提醒他们已经惹祸了,这个祸惹得不可谓小,因为他们的讨论内容严重涉及了刚刚他们传译的内容,并且似乎有反对和质疑的语气。这将不是失误,而是事故了。对事故的处罚不只是辞退那么简单,弄不好会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可不知为什么,他们的讨论没有被制止,似乎“童言无忌”,大家都愿意听下去。起码从主席台上那个“小老头”宽厚的微笑中就知道他也想听下去。

他们三人看来年纪都不大,二十六七岁的样子,从装束上看都是学生打扮。那个穿黄衫金发碧眼的女生站了起来,下身是镶着黄线的黑色紧身牛仔裤。她手里不停旋转着一只白玉色的笔,胸前的身份卡上注着:UN/VOL.(联合国志愿者),HBS(哈佛大学商学院),Emily(埃米莉),互译语种:英语、汉语、日语。她正背转身一副严肃的表情收拾着桌面。

叫做福原菊的日本女孩儿也站了起来,她看上去有166公分,比埃米莉矮了一头,直发披肩。胸卡上写着:UN/VOL,HMS (哈佛大学医学院),福原菊,互译语种:日语,英语,汉语。胸卡上的照片看上去和本人一样的秀气小巧。她边凝神看着速记簿的内容边回答着埃米莉。

那削瘦的男生还低着头端坐在那里,仿佛在思考着刚才市长们的发言。他胸前身份卡上也注着:UN/VOL.,学校栏里注明:MIT(麻省理工学院),姓名栏里填着“林丹”(Daniel“丹尼尔”),互译语种为汉语、英语、日语。听埃米莉和福原菊都冲着自己,他声音不大地说道:“埃米莉我不是说你批评中国和日本不对,而是没有说到根本上去。我是说,如果这个世界要是我们说了算,我们要把减少排放的概念尽快改为零排放的行动……”

埃米莉听罢兴奋地说:“哦,这还差不多,如果我们说了算,我们就下令停止开采地下资源!我们要想办法停止气候变暖!”

福原菊举起粉拳喊了句:“我们要保护好地球上的水源!消灭水污染和食品污染,减少疾病!”

林丹继续说:“要是我们说了算,我们就要销毁核武器,解散军队,把军备开支用到开发新能源和发展科技上来!把我们的家园建设成节能环保又充满科技感的新家园!”

这时调皮的福原菊突然打住话头捅了下林丹说:“哎,刚才那个小老头秘书长说,要派出联合国特使小组到几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去监督和指导,这小老头要是有眼光就派我们‘铁三角’去就好了,我们要是能去可不是去走过场的。”

埃米莉合掌闭上眼睛转过身来向往地:“我是商学院学工商管理的,丹尼尔是麻省理工学建筑及城市规划的,福原菊是哈佛医学院的,我们这铁三角是最合适的人选啊。可惜呀,这小老头是有眼无球,他是不敢让我们学生上阵的。”

福原菊笑道:“嘿,埃米莉,你这汉语还得和丹尼尔下点功夫,用的成语没错,是有眼无珠,你把‘珠’说成了‘球’,不过说成是眼球也没错。”

林丹自顾自感慨着:“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差距,而且这个世界越是好事越难办,我们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

林丹的话被埃米莉突然“哇,上帝!”一声打断。面向会场的她刚睁开的眼睛突然瞪大了,叫了一声后捂着嘴怔怔在那里。

林丹和福原菊顺着埃米莉的目光一看也大吃一惊,林丹腾地站起将外放关上,福原菊也是站起来但吓得一屁股坐了回去。

他们看到了整个会场里远近的人们都射向这里的咄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