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89章:紫癜(2 / 2)太医附身,我成了国医大师首页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年龄多为2-5岁,男女发病无差异,其死亡率约1%,主要致死原因为颅内出血。

紫癜以病在血分为主,有虚实之分。外因为外感风热之邪,湿热挟毒蕴阻于肌表血分,迫血妄行,外溢皮肤孔窍,以实证为主。

内因为素体心脾气血不足,肾阴亏损,虚火上炎,血不归经所致,以虚证为主。

由于小儿稚阴稚阳,气血未充,卫外不固,外感时令之邪,六气皆从火化,蕴郁于皮毛肌肉之间。

风热之邪与气血相搏,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溢于脉外,渗于皮下,发为紫癜。邪重者,还可伤其阴络,出现便血、尿血等。若血热妄行,淤积肠络,可致剧烈腹痛。挟湿留注关节,则可见局部肿痛,屈伸不利。

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疾病迁延日久,耗气伤阴,均可致气虚阴伤,病情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气虚则统摄无权,气不摄血,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阴虚火炎,血随火动,渗于脉外,均可致紫癜反复发作。

这种病严重会致死的。

现在男童的情况,已经是比较严重了,所以导致全身出现这种紫红色斑。

陆长清仔细检查完男童的情况。

包括脉象,舌象。

脉弦紧而数,舌苔薄白。

这是表寒闭郁,三焦郁热紫癜病。

“清朝医学家李用粹云:“斑属三焦无根之火”,叶天士所论斑属胃,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点大而紫属胃中热也,舌质薄白属气分,故治以解表散寒,清热泻火。以三黄石膏汤加减治。”

“麻黄,生石膏,黄芩,黄柏,黄连,栀子,豆豉。水煎服,将诸药同时置凉水中浸泡30分钟,水煎2次,每次40分钟,混合,分温2次服。日1剂。”

陆长清说得很清楚。

其实,这不难治疗。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陆长清相信一定可以尽早治好男童的病。

“陆医生,这样就行了吗?”

“不错,我给他开一周的药,看看喝药下去后效果,无论如何,到时你们带男童去东海光明医院中医院找我复诊。”

“谢谢陆医生。”

朱楼带着男童父母去拿药的时候,陆长清看向朱继民说道:“朱老医生,其实见到这种病,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有些怕,但是,仔细辨证,中医上都有记载。”

清朝的李用粹《证治汇补》引前医之论云:“斑属三焦无根之火,疹属心脾湿热之火,其上侵于肺则一也。”“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急表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

叶天士云:“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若斑色紫,小点者,心包热也;点大而紫,胃中热也”,“然斑属血分者恒多,疹属气分者不少”。

两家虽一者主论杂病斑疹,一者主论温病斑疹,然其所论病机变化则相同,不过叶天士在论斑疹时强调血分,并论血分之辨在舌质红绛。

男童的舌质不红绛,说明病位不在血分,因此犀角地黄汤之属可不用,故而从李用粹所云“斑属三焦无根之火”论治。

治三焦之火重在治胃,三黄石膏汤恰如其分,且此患者脉弦紧而数,有寒邪闭郁于表而三焦之火郁而不行之象,需以麻黄解表散寒,开郁热之道路。

正如汪昂《汤头歌诀》所云:“三黄石膏汤……治表里三焦火热……黄芩泻上焦,黄连泻中焦,黄柏泻下焦,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以清里,麻黄、淡豉散寒发汗而解表,石膏体重能解肺胃之火,气轻亦能解肌也。”

陆长清和朱继民在那说,朱继民那是真的佩服。

“长清,虽然我也有治儿科,但是,现在我也只擅长治小儿疳积,而且,这还是多亏你提供的小儿疳积丸。”

相比起百年前的朱家儿科,现在朱家是真的彻底衰落了。

朱家上下就剩下朱继民,朱晃这叔侄会看,至于朱楼也没有学到多少东西。

而这紫癜,朱继民确实不会看,也不敢看。

但是,陆长清把治疗详细根据说出来,让朱继民是真的非常佩服的。

“老爸,患者拿药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