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0章 新帝登基(1 / 2)大魏女史首页

双方都是边打边骂。

“原先这里长满茅草,只有等到七月翻土,茅草才会死,你们但凡有眼,看一看,数一数,除掉大片大片的茅草,得多少年?每亩地里,都有我们祖辈、父辈的汗!凭什么官府一句话,最好的肥田就归你们了?”

“春耕摩土,我们没有农具,只能遍寻荆藤自制耰具。秋耕得深,我们没有牛,只能一家老小轮换着拉犁!庄稼活了,人熬死了!好容易荒地变肥,膏田变成你们这些新来户的了?!”

“凭什么?这不是强盗吗?”

“你们骂谁是强盗?地是朝廷的,官府分给我们那就是我们的!你们现在是在我们的田里头乱踩,你们才是强盗!”

“不服气找官府啊!仗着是地头蛇,想欺负我们这些新户,呸!我们也不是好惹的!”

“别打啦,啊——出人命啦!”

“老天爷啊,苦日子没边,让我们怎么活啊——”

从老人、妇人的哭喊声里可以听出,官府把阡陌整齐的良田,分配给才迁入此地的新增户百姓,世代于此耕种的常居百姓当然不愿意。

这意味着往后的日子,他们每家每户的劳动力都得分开劳作,继续开垦更偏僻、更远的荒地,倘若风调雨顺还行,遇旱遇涝怎么办?

夕阳西下,尉窈一家停止赶路,搭好毡帐后,赵芷让夫君和女儿看车,她则在视线能看见的地方劈柴。

旅途的任何经历,只要细致观察,都能成为将来历事的经验。

比如今天目睹的群架事件。

尉骃在地上画着整齐如阵的田,给女儿分析道:“官府把整齐有序的良田分给新增户,难道不知道这样做会激怒常居户么?白天我见那些新增户一个个面黄肌瘦,和寻常的农人一样,那他们为何能被官府特殊照拂?”

尉骃非提问女儿,他紧接着讲出自己思索的答案:“我认为今日的矛盾,是此地官署故意造成的,真正想占有这些良田的,是贪官,是恶吏。”

“土地是农民的命,农民一年四季照料土地,却成不了土地的主人。为了争夺良田,闹出人命后,官府就可以依法把今天所有打架的农民抓起来,如此,双方都成了罪户。那么结果就是……良田、房基地尽归属权贵,还可以把罪户发配回良田,继续出力耕耘。”

“唉——”尉窈听到这又愤怒,又无力。

她难过道:“阿父,以前我在集市上见到富人欺压菜农,骑马的权贵高高在上,踢翻货摊扬长而去,我觉得那种行为就是鱼肉百姓了。可是远离城市的地方,权贵熟练地操纵律法,用看不见的凌暴手段动辄夺田害命,我才知道什么是弱肉强食。”

赵芷抱着柴过来,只听见最后三字,问:“又抢屎?谁啊?”

“哈哈哈。”尉窈的坏心情顷刻退散。

这年头百姓苦,一般的土匪就绝对富不了,匪徒们只能碰运气,抢尉窈家这种出行人数少的。

今晚,五个匪徒蹑手蹑脚来,利利索索死。

尉窈第一次干挖坑埋尸的活,她出奇镇静,根本没揣测几个匪徒会不会只图财。埋好尸,一家三口把土面恢复到和周围草地一样,多出的土不能抛在附近,得洒到河渠里。

等到天亮,谨慎的父女俩在埋尸地又仔细检查几遍,才套上牛车又一次启程。

接下来的路,过雁门郡,穿行石城,走阳曲,进入并州。

现在的并州刺史是出身太原王氏的王虬,二百多年后有位杰出诗人王勃,便是王刺史的后人。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尉窈边走路边念诵的,是《小雅》部的《北山》一诗,赶路再辛苦,她都跟着阿父每两天学习一首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