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脑生意特别好,可以说一天比一天爆满,从第一天只做了二十斤到第二天的三十斤,从五笼馒头变为七笼。
到如今平均一天五十斤豆腐脑,十笼豆渣馒头,油条也颇受欢迎,小酱菜每天都会被消耗完。
从刚开始忙的手不沾脚,每天收入在七百文左右,到现在平均收入五百文左右。
开业到现在已经十多天,来吃饭的顾客也差不多稳定了下来,除了一开始来吃个新鲜感的人,剩下的人大都是家里有几个闲钱的人。
毕竟如今馒头一文钱两个,肉包子三文钱一个,素包子两文钱一个,一碗素面十文钱。
码头扛包的工人,辛苦工作一天能挣一百文,但大多数出来打工的人都只能拿到四十—五十文的样子。
对于一顿早饭要花六文钱,很多人还是舍不得的,所以到了后面,反倒是一文两个的豆渣馒头,更加受欢迎。
但沈娇娇家的豆腐脑,也还是有忠实的客人,比如那天第一个买她家豆腐脑的那个大汉,还有许多像那个大汉一样不缺钱,且就喜欢吃这一口的人。
总得来说,有能力花钱的客人他们有,只爱性价比的客人他们也有。
这也为后面扩大生意规模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摆摊初期,沈娇娇会每日都来卖豆腐脑,而剩下的人中,每天会选出不同的两个人一起出摊。
正所谓是铁打的沈娇娇,流水的搭档们。
由于生意不错,一开始买的一百斤黄豆很快就消耗完了,所以后面王掌柜还进过一次货,但也要用的差不多了。
豆腐脑生意一年四季皆可买卖,加上最近她又想到豆腐脑还可以转变一下,到时候两样豆制品搭着一起卖。
后面她还规划着想进一点酒,等天气冷了,应该会很受欢迎。
所以,打算趁着大河村黄豆丰收多买一点。
为了这个事儿,特意问了一下离他们家比较近的那几户人家。
这几户人家,有三家在她修整宅子的时候来做过工,对沈娇娇他们的行事风格有所了解,这段日子双方相处得也算是融洽。
这次方嬷嬷、双寿、王掌柜分别去问的时候,这几家都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大河村村民,基本每家都会种上一两亩的黄豆,家里田地多的则会种个四五亩。
只是,在这个时代,因为技术落后土地的亩产都不是很高,黄豆一亩地差不多是一百二十斤,当然这还算是比较好一点的,有些差一点的一亩只有八十至一百斤。
大河村算是富裕的,但不是大河村每个家里都富裕。从这三家的房子都修在靠近山的地方,房子也只是比泥土房子好一些就能知道,他们家的条件并不好。
这也意味着三家的黄豆并没有多少,基本上只种了一两亩地,三家加在一起只收了四百多斤。
四百多斤只够他们用一个半月的。
为了多收一点黄豆,让这三家的媳妇婶子们帮忙,在村里头给他们传个话。只说村山头这边的沈宅要收黄豆,家里有想卖的都可以拿来卖,每石按市价给。
三家拿了卖黄豆的银钱,听沈娇娇他们还要收黄豆,也很乐意帮他们在村里多宣传一下。
毕竟这能不出村就把黄豆卖掉,而且价格还是市价,这可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八、九月可是农忙时节,这省下来的时间,刚好可以趁着天气好把地里重新翻一下,再把下一季的作物种好,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珍贵的。
几个媳妇婶子很给力,要不了一个时辰,村里的人都知道沈宅这边要收黄豆。
村头大槐树底下,用过晚饭歇凉的一群婶子阿婆们在那里议论着。
“你说这沈家那儿收这么多黄豆干嘛?”一个头发花白,满脸皱纹老婆子,手里抓着一把瓜子,一边嗑一边疑惑地问道。
坐她旁边的是一个略年轻一点的婆子,眼睛不住地看着老婆子手里的瓜子,不由咽了咽口水,听老婆子有此一问,惊异地说道:“咋?!你没看着吗?”
“啥?咋的了?!”老婆子疑惑地问道,顺手把手里的瓜子分了一小半给了说话的人,“你说说”。
年轻婆子笑嘻嘻地接过瓜子,拿起一个嗑了一个,随后一拍大腿好似想到什么,连忙说道:“是了,你这一个月都病在家里,你家媳妇儿子也都是不爱出门子的人,也不知道这半个月村里发生的事。”
“你快说,是啥事啊?”老婆子被这年轻婆子说的事好奇的很,心里好似猫抓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