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佑年已经成为过去,新朝是在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国号为“靖安“,意在祈求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新朝的建立之初面临着重重挑战,重建家园是首要任务,安抚民心并之。
雨灾,雪灾,战乱中,能活下来的可都不是简单的人,他们失去了一切,如果这个新朝给不了他们安稳,他们情愿继续当流民继续作乱,哪怕代价是死也在所不惜,这对新朝来说简直就是浩劫。
还有就是旧贵族和新贵之间的暗潮涌动。
如今的朝堂上有三分之一前朝元老,有三分之二是皇帝新提拔的新贵,前朝元老的人数虽然稍稍逊色于新贵,但奈何他们都位居重要的官位,背靠着世家,皇帝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势力,日后如何削弱前朝官员势力,都需要慎重的考虑,以及漫长的布局。
但如今,不管是哪位官员,都是皇帝的牛马。
江义沛就是其中一头,下值之后回到家也还有忙不完的公务,然后被参了个狗血淋头——官员不得把公文要务带回家中,有泄密的风险。
然后江义沛就摆烂了,趁着被弹劾这大好时机,好好休息了几天,最后是工部尚书亲自去请才把人请了回去。
江义沛虽然可惜这几天有点短,但还是任劳任怨地回到了工作岗位。
京城的砖窑早已扩建,在皇帝登基前就已经形成了规模,每日的出砖量都是数以万计,京城的房屋逐步开始修复完毕,城墙和宫殿所用的青砖也已经批量生产,整个京城欣欣向荣,百姓的心,安定了许多。
不少流民选择在京城安置新家,只要每天努力上工,不偷懒,就能分到一间小房子——只是一间小房子,让流民的心停留了下来,在绝大多数人的心里,房子就是家,有了房子就是有了家。
期间,皇帝大力发展农业,江家村的稻子经过古代专家的培育,产量已经稳定在八石,也就是将近千斤,还有红薯的普及,也让百姓不再担心会饿肚子。
“桑基鱼塘”传统生态链经过改良也在全国普及开来,生产力的提高,让物价趋于稳定,一路高走的物价终于渐渐平稳,靖安盛世正式拉开帷幕。
这一年,皇帝开了恩科,江修白孜孜不倦地学习了两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改变命运的一天,但江修白会紧张吗?
并不。
好歹也是经历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人,有啥好紧张的。
当即把书一丢,背着书箱就去赶考了。
他是童生,比江修勉矮一截,所以比他多考了一场——原本他们是要回户籍所在地赶考的,但是开恩科,为了选拔人才,学子身处何地,只要有户籍路引都可以在当地参考。
每场考试考三天,江修白出来整个人都萎靡了,他有空间,吃喝上亏待不了自己,但地方太小了呀,躺着睡伸不直腿,趴桌子睡腿又麻,每天都睡不好,怎么考试嘛!
但江修白的临时抱佛脚还是有效的,这不,成功考上秀才了。
第一名?
那没有!
虽然原主苦读十来年,但知识并不是他的,经过两个多月的融会贯通,加上自己的理解,区区不才,刚刚好第十名,可以跟江修勉一起去考举人了!
勉哥就是勉哥,区区“解元”手拿把掐。
至于他自己,区区不才,又是第十名而已。
江修勉强得可怕,会试中轻轻松松拿下“会元”,状元也收入囊中。
至于江修白作为贡生和江修勉双双参加殿试,本来以为自己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水平,勉强能成为一名二甲进士,这也算是为老江家光宗耀祖了,然而没想到啊,皇帝给他封了一个探!
受宠若惊简直是!
但江大伯说这是他应得的,毕竟他对大盛的功劳一点也不比他们任何一个人少。
把江修白高兴得呀!
承认他付出是一方面,承认他美貌又是一方面。
探郎呀!
一定得好看。
官方公认的好看,怎一个臭屁了得。
江修白穿着探郎的官服,在江筱米面前像孔雀一样晃荡了好几天,差点被打。
江筱米这大半年来过得是比较惬意的,鲜衣怒马,怡然自得,连带着江筱麦也跟着姐姐四处游玩。
期间还结交了不少高门贵女,这些姑娘们有江筱米自己主动结交的,也有自己凑上来的,高门闺女们,有一部分很看不起江筱米的做派,睥睨她没有千金小姐的仪态,但没有一个敢表露出来。
毕竟,江义沛这个皇帝最宠信的臣子,份量还是够够的,没有人敢给江筱米难堪,看不惯也得憋着,倒也相处得还算和谐。
江筱米也是有几个玩得来的手帕交的,她们还教江筱米打马球,然而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一个个被打得落流水,都不想再跟她打了。
蒋素英在京城开了一家百草堂,把蒋老爷子高兴地差点心梗,好在蒋素英就在身边,好险将人救了回来,阴差阳错将百草堂的威望又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两个月后,蒋老爷子回去了,蒋济和蒋壶蒋悬留了下来,罗江县和南乡镇的两个医馆交给蒋世打理,他请了两个掌柜的和两个坐堂的大夫,蒋老爷子也时不时过去看看。
他一度感叹,家里的孩子太少,自家的医馆已经开到京城去了,但是人手不够根本管不过来。
蒋世的病情已经好转,最起码已经能认出那个“阿婆”真的是自己的老妻。
五月初开的文科,清明前才前放榜授官,历时十个月,相比于往年最少需要一年半的时候相比确实是紧了些,但好在圆满结束。
看完榜,报喜的太监跟江修勉他们前后脚回到逍遥侯府,江里正和杨老太高兴地嘴都合不拢了。
隔壁家的江义达和刘氏也一样,接了圣旨立马拉着江修白去被祖宗牌位上香——这怎么不算是祖宗保佑呢!
况且,江修勉和江修白两人都入职翰林院,任职翰林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