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 章 他出生在大山里(1 / 2)大神蜕变记首页

在中国大西北的某片土地上,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县城,该县城所在的县以贫穷而名闻天下。正因为穷,所以正经读书成了当地孩子们的唯一出路。县城正东面的几十里之外,有一个叫做高坪的镇子,镇子也不大,所辖只有十二个村寨,柳河村就是其中之一,如论辈分,应该算是寒门之孙了。

柳河村离该镇并不十分遥远,究竟有多少路,也没人拿尺子量过,不过乡下人都喜欢用时间来丈量、用脚板来说话。如果谁抱着散心观光、活动筋骨的心态徒步行走,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如果有什么急事儿或者懒于走路,那么骑个自行车只要半小时足矣,不过这些都是好多年前的事儿了。目前,随着社会发展步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路也跟着变宽变直了。但乡下人却变得越来越懒,两条腿也得到了解放,上街动不动就是机动车之类的,所以,这半截路越来越经不住走了,如果开个小轿车或骑个摩托车之类的话,眨眼之间便可到达。

在这个叫做柳河的村子里,住着大大小小上千户人家。在村子的中央,有一所老得掉了牙的小学。此小学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命运不济,出生于动乱年代,这就注定了一生中要经历坎坷风雨、遭受冷落打击。

人说学校越老越有名气,因为老意味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此学校非彼学校,该学校好比一位被儿女遗弃在社会上、无人救助的老母,一副颓废落魄相,丝毫看不出她的文化底蕴,历史悠久倒是沾点儿边。不过算年纪还够不上耄耋之年,但看相貌,却感觉比百岁老翁还衰老。当然,如果要和一些高一级学校比,只能放在心里比,否则,说出来,恐怕连学校自己都要害羞得无地自容了。

学校方圆占地四十来亩,还是初建时的原始围墙,因历经风雨岁月的侵蚀、学生的攀爬,如今已缩小一半。走进校门口,偌大一个校园里,只矗立着几栋破破烂烂、打满补丁的教室和教师办公室。那几间办公室犹如穷人家的孩子,一出门就畏畏缩缩、老往墙根里溜,根本不敢在宽敞处昂首阔步。

走近办公室,当年的白粉墙壁如今已斑斑驳驳、满目疮痍。几间教室更是早已千疮百孔、只有个大概的骨架。坐在里面上课,抬头可享受从房顶的破洞射进来的温暖日光,当然赶上雨天,同样不用出门便可沐浴甘霖的滋润浇灌。小学不安排晚自习,否则,晚上学生还可在里面仰望星空,观测天文。

该学校刚诞生时,里面的师生时多时少,后来又一度停办数年,文化大革命过去后,终于又重新开张办学。自此之后,该学校便肩负重任,为社会培养了一茬又一茬的小学毕业生。而在这些毕业生中,除了一小部分上了初中、高中并经过几番风雨磨砺,考上了不同的中专和大学之外,其余的便过早的踏入了社会。然而许多年后,这些只有小学文凭的乡下人,竟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有限的文化知识,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出过种田高手、职业牧羊人、江湖大盗、职业骗子、乡村演员、赤脚医生、小学教师、包工头、泥水匠、传销商、小商贩、消防员、武术家、风水师、企业家、军人、白痴、乞丐、流氓、打手、矿工、司机等,但唯一没有出现过教授和大学生,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大家用脚趾头也想得出来,那就是不够格,用通俗点的话说,那就是一个不知道中学门口在哪儿的人,你混得再牛逼,也不可能混到教授的职位上。

张建华家有几辈人都是从这个学校里走出去的。

如今,该学校虽已青春不再,但作为自己的母校,在许多学子的心目中,它还是功不可没的,就像一位相貌丑陋但却对自己疼爱有加的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