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29章 补充能量(1 / 2)脑变首页

“小一,你喝水吗?”薛燕喝完水,看小机器人坐在那里盯着前面一棵树发呆,主动问道。

这个发呆模样和同龄的孩子反差感也太大了,她很好奇小机器人在想什么。

“我还不需要补充水分!”曾小一头转向薛燕,态度认真的回答。

“你刚才盯着那里看什么?那棵树上有什么东西吗?”薛燕继续问。

“树皮,我看到树皮在慢慢裂开!”曾小一回答道,小机器人表情认真,可是始终维持这个表情,给人的感觉怪异无比。

看来皮肤毛发这些硬件做得再逼真,动作表情,语言习惯,行为逻辑这些也并不是那么快能熟练自如的运用。

菌群智能可以模仿人类认知体系,可是由体内激素系统支配的情绪波动,与之自然搭配的表情变化,想要做到惟妙惟肖,也需要一套独立的程序逻辑驱动才行。

曾凡坐在一边不仅能看到曾小一表情动作,也能实时感受到她体内菌群智能的决策过程,每一个决策都经历过不同功能的菌群之间无数的互相博弈才能完成,并不像她的表面那样波澜不惊。

不同菌群按照曾凡在基因组中预先设定的程序互相配合,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整体意识,曾小一的表现就是这些拼凑在一起的菌群智能互相协作的结果。

小机器人内部的行为逻辑,认知判断,表情管理程序等等都在逐渐确立,对外要符合人类的标准,对内也要找到一套最高效的流程,有了标准流程,就可以减少内部博弈,最大程度节省能量消耗。

外在的表现,就是曾小一的动作更加自然流畅,表情也逐渐丰富起来,与菌群智能程序的运转消耗相比,爬山消耗的能量反而不那么大了。

爬山过程中,与曾凡薛燕对话互动,还能近距离观察其他形形色色的人,曾小一也在持续不断的学习进步。

山顶比山道上人多,到处都是拿着相机、手机拍照合影的人群,曾凡还被人抓了两次壮丁,帮人拍照合影。

站在山顶可以居高临下眺望整个京城,今天正巧天气晴朗,空气中的烟尘含量很低,可以清晰的看见东三环附近最醒目的白色高楼京城大厦。

相比之下高度差不多的京广中心就没有那么醒目了,玻璃幕墙覆盖的楼体,在没有反射阳光的时候看去,颜色和天空融为一体,很容易被忽略过去。

“曾凡,找找看能不能看到咱们家!”薛燕在一边说道。

“那太难了,那一片相同的建筑太多,看到的只是一大片房顶瓦片,怎么确定哪块瓦是咱家房顶?”曾凡无奈道。

曾小一站在他们俩人中间,也一样学他们眺望下面的城市,对她来说到处都无比陌生,不明白有什么可看。

再好的风景看一会也就够了,日近正午,山顶上越来越热,他们也准备下山。

“咱们坐缆车吧,我不想走下去了!”薛燕提议道。

“小一不能单独坐,你们俩坐一起,我在后面!”曾凡说道。

香山的索道缆车还是八十年代修建,据说当时是国内第一条索道缆车,完全敞篷的铁架子座椅,只能并排坐两个人。

在山顶买票后上车的时候,索道不会停止运转,座椅上面的护栏打开,乘客站在缆车座椅移动的前方,移动的缆车座椅从后方过来,正好坐上去,座椅上方护栏随即放下,将人保护在里面,随后缓缓下山。

曾凡也是第一次乘坐这里的缆车,在空中看香山,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尤其是看到下方正在辛苦上山的游客,自己已经看完风景轻松下山,那种心理优越感油然而生。

在下方爬山的游客中,曾凡还看到了曾经的高中同学赵红娜,他当初跳级到高三毕业班,两人同桌几个月,也算是在保城三中期间除了薛燕以外,交往最多的同学了。

短暂的交汇过后,双方各自继续前行,以后应该也不会再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