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架感言所提追求公平之论文(2 / 2)即将消逝的乡村首页

3会考

会考即学业水平测试,所有科目: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等,全部纳入。如有必要,县内各校可同时加校本研修等。前面15科,各科分必考选考。必考:小组内赋基本档次分,类似足球世界杯赛,各小组优秀成员再试,到大组内赋较高档次分,最高档次分由县内各校各大组较优者决赛争取。选考:校四大组内竞争赋分。

4高考

可用3+3+1+1模式:第一个3为语数外,第二个3为政史地理化生6选3,前一个1是音体美3选1,后一个1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3选1。所有3+3科目,全省排名次赋分;而1+1科目县四大组内竞争名次赋分。

5录取

一定比例的会考成绩+高考成绩=录取成绩。县内四大组,分别定额,各在组内竞争升学机会。

6余论

外省籍考生,会考成绩由县四大组内得,高考成绩另外组成外省组相当于县组来对待,定额四大组。省内异县考生,可参照外省籍考生例,另外定额。残疾人士,妥善照顾。

五、优劣分析

分闱定额与考试方案之关系如鸟之两翼,配合使用可达到最佳效果。分闱定额的细化是区域公平的进一步发展,考试方案的主张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切期盼。从社会舆论的角度看:分闱定额不存在分数线的问题,在我们的方案中,用的是顺序名次分。笔试以原始分竞争排名次赋名次分,非笔试以竞争名次的方式赋名次分,最后以总名次分排最终名次,确定录取顺序。A县农村男生组的第一名与B县城市女生组的第一名都是第一名,在本组内都具有第一顺序位次的选择高校权。无分数线的差距,我们预估舆论压力会小一点。

从管理的角度看:这样分闱,考试竞争范围的缩小,压力随之大减,可成功减负。无论是笔试原始分排名次,还是非笔试竞争排名次,实际上成了中考在校内、高考在县内同性别、同户籍学生之间的竞争,升学率因分闱定额而在事实上被取消,老师也不再与学生捆绑在一起,互相成为对方的压力源,选择与竞争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有类似大学,师生各司其职,互相帮助,教学相长。然而老师对学生的责任负担随减,老师和学生都会不会太自由?我们对太过度的自由,有种莫名的担忧。老师怎么管理,学生怎么引导,这些问题虽已经跑到了题外,但我们还是要负责任的去深入思考。

从教学科目设置的角度看:考试的科目增加了,在必考内容上应随之简单化,选考内容应当深化。我们是不是在理论上“尝试运用‘加法’减轻课业负担”?有合理性吗?或者说可行吗?有待讨论。从“功利教育人”的角度看:此系列考试方案可以保障基于兴趣和特长的选择性,但考试“移民”管理压力可能比较大。这个“移民”可能有:区域移民、城冒乡籍、男女互扮、改变民族等,但由于是小范围竞争,发现的概率也比较大,和他直接竞争教育机会的同学都有可能见到他本人,调查起来也方便,多少双眼睛互相盯着,易于监督。虽然如此,这对操作过程是有着相当的要求的。

结语

新时代的教育追求“公平而有质量”,新时代的考试应当有适应时代的配套方案。当然,“考试是手段,人是目的”。为了人的“兴趣、幸福、尊严”,为了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实现,“高考体制变革需要政府的支持与引导”[33],国家应当运用强制权利“来保护人的自由”,在为改革考试制度做顶层设计时,重视“国家利益”的同时应努力做到精准、细致服务考生,因为国家利益和考生利益是两面一体的。高考改革中,公平的保证与质量的追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应“把复杂问简单化”,“简单是一种美。”如何“使高考这个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一些”,我们应当从根本上把握考试活动“是为了人的发展的活动”[34],应本着问题必有解决的态度、分解转化的思想,运用大化小,小化了的方法;立足中国智慧、外鉴先进经验,为人之发展、国之复兴而思考教育考试之改革。

本世纪初,数以千年计的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终于跳出了“黄宗羲定律”[35]的怪圈,其终极办法就是釜底抽薪式的取消税费,反而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加农业补贴,从来都是向农民要,现在却给农民补,这不可想象但由于诸种因素最终成了事实。如果说减负政策之短效,时间稍久,负担不减反增为“黄怪圈”的基本特征的话,那么学业负担亦符合此特征也在圈中,一些减负的措施出台以后,学生“实际上比以前更累”[36],解决的办法或许也可以学农民减负的釜底抽薪,治恶疾须全面会诊对症下药。中国的学业负担,本质上是由升学率背后的利益博弈所产生,加之不甚合理不太健全的游戏规则,在利益的驱动下碾压了人的自主选择和全面发展,科举之被废应当有此方面的原因。不能自主,异化式的畸形发展是负担的本质原因,从科举到高考莫不如此。考试不能废是因为竞争永存而除考试外难有更合理之选拔方法,怎么改呢?以不异化人,或最小伤害人的合理发展为原则。游戏规则的升级优化,或许可以成为学生减轻负担、教育提升质量的一条光明大道。减负,仅77年恢复高考以来,时间也不短了吧?讨论的也不少了吧?最终减轻中国学生的负担,是不是还需要再等上一千三百年,像废科举一样,对游戏规则做一休克式治疗?利益可以让人畸形发展,或许也可以让人合理发展。分闱定额就是机会利益在区域适当可均衡分配的构思,高考的“3+3+1+1”模式就是适当利益驱动下的可自主选择的全面发展方案。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考试也在不停的发展,区域的划分越来越细,考核的范围也在越来越广越可自由选择,相对应的驱使人的发展也越来越合理。我们认为现在基础教育的学科设置是全面的合理的,高考若能做到促使学生全面尝试认真学习各学科后自主决定发展方向,顺利实现基础教育通向高等教育的无缝对接,这是高考完成了质的超越。

我们希望有一天:人口大省山东的任何一个县与北京海淀区有同等的升学率!我们希望有一天:贵州山区里偏远农村的有潜力的儿童与复旦大学旁的同等聪明的孩子有相同的机会上复旦!我们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女生同所有的男生一样,都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理想专业;都能根据自己的“原生态”的潜能合理地进入匹配的学校!这一切都有可能通过分闱定额来实现,高考现在是一省一闱,太粗糙了,我们希望变成一县四闱,在现有升学率的基础上,慢慢地走向无限地接近理想中的同等升学率!我们希望更多地看到一个个活崩乱跳充满喜悦的孩子,我们希望更多的看到一个个自主学习的少年,我们希望更多地看到一个个自然成长并学有专长的青年……

参考文献

[1][34]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4-178,3-6.

[2]马健生,吴佳妮.为什么学生减负政策难以见成效?——论学业负担的时间分配本质与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5-14.

[3]石焕霞.晚清“陕甘分闱”事件解析及对当前高考制度中政策倾斜现象的启示[J].教育与考试, 2010(6):45-49.

[4]孟义昭.清代江南乡试分闱动议考论[J].史林, 2017(3):59-66.

[5][8]李兵.清代两湖南北分闱再探[J].历史档案, 2013 (1):78-84.

[6]杨军民,程宽宏.陕甘分闱首倡者略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 (12):47-49.

[7]王文琴.试论清代“两湖分闱”对湖湘人才崛起的影响[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6 (11):161-162.

[9]刘海峰.读书是福:高考改变命运的深切感悟[J].教育与考试, 2017(4):11-18.

[10]钟秉林,王新凤.我国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变迁与理性选择——基于40年高考招生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J].教育研究, 2017(10):12-20.

[11]冯增俊.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与中华民族创新精神[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4):26-31.

[12]杨学为.从废科举到恢复高考——现代化视野下的科举与考试变迁[J].中国考试, 2017(1):25-31.

[13]郑若玲.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高考录取中的两难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 2001(6):53-57.

[14]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0(9):14-17.

[15]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 2002 (10):45-50.

[16]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的建立[J].教育科学, 2006(1):13-15.

[17]吴忠民.关于公正、公平、平等的差异之辨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3(11):15-20.

[18]秦春华.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三个观点[J].中国考试.2016(7):58-60.

[19]黄平.新时期文学起源阶段的虚无——从“潘晓讨论”到“高加林难题”[J].文艺研究,2017(9):57-65.

[20][21]王海明.平等问题的哲学思考[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8.

[22]张希清,毛佩琦,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7.[23][25][27]搜狐.教育.2017年北大在各省录取人数和分数线汇总,看看到底招多少北京人![EB/OL].[2018-02-27]..sohu./a/191003961_583552

[24][26][28]楚江.清代举人额数的统计[D].湖南大学,2012:57-60,119-122,148-151.

[29]刘海峰.中考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6-9-29(7).

[30]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以科举、高考为例[D].厦门大学,2006:50,48.

[31]戴家干.改造我们的考试[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8 (2)卷首.

[32]袁振国.不忘初心发展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18 (1):卷首语.

[33]田建荣.高考体制变革:从统一招生到分类考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3):11-17.

[35]秦晖.防止“黄宗羲定律”的陷阱[N].中经济时报,2000-11-3(5).

[36]包永辉.须防“黄宗羲定律”的教育版[N].中国教育报,2007-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