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2章 信托基金(上)(1 / 2)重生之快意人生首页

赵菲特的事情,后面有冯明强盯着也就行了。

袁旭开始将注意力放回到了琴岛。

随着特能斯拉超级工厂的竣工,内部设备已经开始调试,员工的培训也已经都结束了,很快,这座特能斯拉的首座海外工厂就将迎来首辆华夏本土生产的电动汽车的下线。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仅仅是特能斯拉的超级工厂在夜以继日的建设,琴岛汽车工业产业园中,十数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的厂房也都纷纷拔地而起。

在袁旭的建议下,马能斯科对特能斯拉的供应商体系进行了调整,按照规划,华夏工厂投产后,第一年特能斯拉的本土化率将达到80%,而下一年,本土化率的指标计划将达到90%甚至更高。

当然了,这个“本土化”,并非是“国产化”,里面还包括有国外的配套供应商在琴岛建设生产工厂的部分。

袁旭相信,凭着华夏人的智慧,“本土化”向“国产化”转化,也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特能斯拉落户带动的配套产业的发展,比亚滴也将目光投向了琴岛。

只是,与极度推崇自动化的马能斯科不同,船夫哥鉴于国内极低的人力成本,走的一向是人海战术,其生产工厂除了个别工序,大多都是半自动的机器配合人工操作。

而且,为了降低成本,车间里使用的半自动的机器人,也都是比亚滴自己研制生产的。

某种意义上,船夫哥的比亚滴,跟袁旭的袁氏集团还真有点像,从产业大类上说,除了起家的电池业务,比亚滴围绕着汽车产业,上下游都进行了布局。

一般来说,主机厂设计好了车型,生产模板一般会交由第三方设计公司设计开模,但是,比亚滴收购了樱花国的荻原公司旗下的一家模具工厂,实现了模具的自产自用。

至于汽车所需的诸如电池、电机、电控,甚至是芯片,比亚滴统统选择了自己生产。

主打的就是别人休想从比亚滴这里赚走一个铜板。

随着各地生产和研发项目的落地,比亚滴成立了自己的地产公司,负责各地公司的营建。

自己开发的“云巴”轻轨项目,成立了轨道交通建设公司。

如果不是因为袁旭的联合财险成立,比亚滴也已经打算成立自己的保险公司。

比亚滴的电子代工厂,规模仅次于福康集团,甚至比天工科技的生产基地规模都要大一些。

而船夫哥虽然对在琴岛落地比亚滴的新的生产基地非常有意向,但是目前琴岛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出现在了“人”的身上。

天工科技的生产基地,二期完成之后,园区吸纳的员工总数已经接近10万,随着各类型配套工厂渐次落地,对于基层员工的需求量大为增加。

琴岛方面已经在三川、湘南设立了常驻的招工办公室,至于省内,各地的人社部门早都已经将送工去琴岛当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随着天工科技二期首期招聘的结束,其它的用人单位也陆续开始了招聘。

来琴岛找工作的都知道,第一等的好去处,自然是袁氏集团旗下的各个产业,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慢慢稳定,袁氏集团方面大规模的用工需求早已多年未开了。

天工生产基地二期的首批招聘名额为2.1万,结果报名的居然有5万多人!

未能被天工科技录取的职工,也很快在其它的企业中找到了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