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五章 华夷之辨(1 / 2)大明,从红巾军开始驱除鞑虏首页

韩林儿对抗大元是文明之争,大元不完全属于汉文明。拿完全接受汉文明的鲜卑人北魏来说,后来鲜卑人融入汉文明,也就没了。

北魏当时的世界是,东罗马崛起,同时波斯帝国统治中亚,向东扩展。面对西域文明和南朝的汉文明,如果鲜卑人在一个海岛上,选继续自己的文化,那就是脚盆鸡。

如果给他们一个半岛,可以做高丽棒子,但是他们在大同,处于中间地带,而他们的源头高车已经被西域文明占领。

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选了汉文明,进行太和改制。南朝汉文明衰落,北魏南下,爱之深恨之切啊。

以至于到了后来,鲜卑人成了汉家儿郎。没有完全拥抱汉文明的蒙古人怎么样?大元失败了,蒙古人分裂了,逃出中原的竟然有了文字!

所以韩林儿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整合汉文明的力量,然后再扩大势力范围。

公审大会后,武安的汉人百姓,纷纷行动起来。活着的元军鞑子捆在树上,他们用锥子扎得鞑子们鬼哭狼嚎。

还有的红巾军一起,把蒙古鞑子往地上一扔,摔个半死。所有罪大恶极的元军,绑在一个大树上。

有被欺压的汉人百姓就说,“你们蒙古鞑子不是自称是豹子吗?我是老虎,今天我一口一口吃了你!”

说时迟那时快,一个老农民把头一低,噗哧一口,把这个鞑子的鼻子咬掉了,顺嘴鲜血直流。

有汉人妇女说:“我让畜牲认识老娘的历害,骚鞑子,你们不是一看见女人就粉眼吗?”

妇女把自己的上衣脱掉,就露一个小红兜兜儿说,“你看清楚,老娘是个女人吧?今天让你看不见,我挖掉你的双眼!”

妇女从腰后掏出一个带尖的花铲,一下把鞑子左眼珠挖下来。又一下把鞑子右眼珠挖出来,鞑子疼得发出惊天惨叫!

有人想起死去的元鞑子千户,名字叫“鲍尔不花”,他曾说:“我活着是个金钱豹,要看着汉人,不准汉人乱说乱动,死了变成黑斑豹,还要继续看着汉人”。

百姓想起他来,恨之入骨。有人提议,把鲍尔不花的尸骨上桩,捆在桃木上,让他永远动不了。

武安,红巾军中军大帐,已经是八月十四晚上,月亮挂在半空。

韩林儿拿着蒲扇,轻轻地摇着,默默念起了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韩林儿念完,出了大帐抬头望着月亮。

“主公也还没睡?”

这时毛贵突然从一旁的军帐,走了出来。老杜带着韩天寿和郑地主来了,现在民政屯田他们在做。

韩林儿见毛贵出现,忙停了摇蒲扇的动作:“中秋佳节倍思亲,睡不着。”

韩林儿说后,就停了手中的蒲扇,问毛贵:“十石粮食分给百姓,你怎么看?”

“主公大才!亦是大智慧!”

毛贵不假思索地回道,韩林儿看向毛贵:“怎样讲?”

“收拢人心乃成大事之不二法门!当今天下,群雄莫不急着称王,而群雄身边之人,莫有关心百姓死活,天命在此,而其余皆为寇也!”

“主公,出手不凡,乃深谙韬略!”

韩林儿听后颔首,很满意。

接着,又问:“这一带有什么读书人,给红巾军上课!”

元帝国不重文教,读书的人也寥寥可数,汉人读书人基本上都互相认识。

所以,只要找到读书人,对江南江浙一带的读书人家,人家也是很熟悉的,到时刘伯温还不是手到擒来。

毛贵也明白这样问的意思,便说:“有一家世代读书的韩姓人家,其祖上曾是元臣,只因前年大河决堤而没落。”

这时,常遇春走了来,且押着一儒士。

韩林儿拿下武安,没有停止找钱,这是队长负责,常遇春负责强攻。

至于杀人,这是无法避免的。

红巾军并不消灭地主,但在找钱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的会出现冲杀。

“松绑!”

韩林儿很重视对儒士的招揽,尤其是汉人,只要不反对红巾军,都可以活下来。

韩林儿也要求,在俘虏汉人地主后不能杀掉,读书人更是如此,他要让这些儒士为自己所用。

所以,韩林儿在见到这捆绑着的儒士,就吩咐了这么一句。

于是,这儒士就被松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