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5章 研制菜品(2 / 2)荒年被赶住破屋:种田暴富喜盈门首页

村民们收获了韭黄,有的拿去酒楼卖钱,有的给了收菜贩子,每一斤的价格看菜的品相,一般在一斤五文钱到十文钱之间。

这可比种别的青菜瓜果赚钱多了,赚了第一桶的村民们第一时间找去吴家感谢他们教学种植,还开心地分享说种下的地蛋发芽了。

吴家十月初也种韭黄的,此次收获了两百多斤。

到了十一月初,早晚明显冷了,得披一件薄外衫。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宋卓原的腿伤好了不少,走路时间长达一个时辰也不会疼了。

周家人喜不胜收。

吴静秋开始为冬季铺子里的菜品做准备了。

冬天不比夏日,菜品很快会冷掉,不好总是回锅热,多热几次会影响菜的口感。

她想的是冬季寒冷,得吃些热的暖身子,像喝汤。

这一想法分享给家人跟林家人,林正衡想到说做猪杂汤或者羊杂汤,像这些内脏是比较便宜的。

吴静秋觉得可行。

林正衡说他回去琢磨琢磨,怎么把成本降到最低,又保证食材的新鲜和美味。

其实,林正衡的话也启发了吴静秋,她想到既然做汤,那么可不可以做成那种边吃边可以烫菜的,还有有的人嗜辣,有的喜好清淡,可不可以把它们结合一下。

为解决这些问题,吴静秋决定先在锅具上面入手,像菜品那些她已经有大概的想法了。

她想做一种可以同时煮两种汤的锅,中间要分隔开,不混汤,一边辣一边不辣。

吴静秋先在草纸上画了图,一口圆锅中间由一条直线分隔开,底下是一口上半身细,下半身大的灶,分灶前灶后两个口子,里面烧木炭,一个口子添炭,一个口子撤炭。

然后带着图找到吴平仓。

吴平仓会做陶土罐子什么的。

他看了看草纸,觉得新奇,“这种锅可以做,我先做来看看,灶嘛我手艺不行,你高爷爷可能做得出来。”

高爷爷指的是林海霞的公爹。

五天过去。

吴平仓做好了吴静秋草纸上画的锅,灶还没做好,得再等几天。

他们把新锅架到自家灶上,往里加水,一边是清水,一边是放了点辣椒的水。

很快,锅里的水烧沸腾了,冒着大泡。

烧了会儿,吴平仓笑着说成了。

吴静秋说再看看。

锅烧了一个多时辰,水烧没了续添上,有一个显着的问题是温度上升,容易溢汤。

就算撤火出来,也是容易往外溢。

不过锅倒是耐烧,烧了这么长时间也没事。

吴平仓道:“我再琢磨琢磨,看看是哪里的问题,秋儿,话说木炭不是很贵吗,做这种汤锅的成本岂不是很高?”

“《农植全书》上记载某种植植物提及草木灰时,插了句题外话,便是烧制木炭的法子,要有土窑,砍来的木柴。

冬天木炭卖得那么贵,若是烧成功了,我们也拿去卖。”

吴平仓对此很感兴趣。

为了解决溢汤的问题,到十一月底,吴平仓才解决好,他经过反复试验,发现是锅中间分隔开的那条直线的问题,他把直线改成了弯曲的弧度,随着弧度的变大变小,最终定下了s形状的。

期间,高家把小灶做好了,做了十个。

吴静秋随周天诚到自家买下的山头选了一块地,建好了土窑,开始烧木炭。

第一批木炭差强人意,第二次,他们把控好温度,选择了新木头。

试验了数次,最终烧出了出炭率相对较高,没什么烟子的炭。

这些问题解决了,吴静秋又忙起定菜品的事情,汤,最重要的是要味道鲜美,不辣的汤首选干菇烧出来的菇汤。

辣汤则是参考了辣卤龙虾的料,经过改良,做出了一款色泽红亮,麻辣鲜香的辣椒油,再加上骨汤,煮出来烫荤菜吃,滋味别提多霸道多够劲儿了。

一锅二体,吴平仓觉得它像极了阴阳太极图,提议说称之为阴阳锅。

他的提议遭到了家里其他三人的反对,她们都认为名字取得不好听。

刘芳娘想了想,“阴阳与鸳鸯的声调很像,不如叫鸳鸯锅?”

鸳鸯锅这个名称得到了家里人一致的认可支持。

还差三天到十二月了,吴静秋知道刘青阳杨家母女和舅舅们要从江尾镇回来了,特意做了两锅鸳鸯锅汤,准备了一些烫菜的食材。

十天前,刘青阳杨家母女他们去江尾镇收铺子了。

一见到他们,吴静秋迫不及待地问杨晓雪:“咋样,事情办好了吗?”

那次杨春燕回村应下亲事,她把杨晓雪的身世告诉了大家。

听杨春燕口述的,吴静秋把杨晓雪的兄长视为了恶人,想跟这种人打交道,这过程自然是不容易的。

“顺利解决了。”

“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雪儿的兄长你们也认识的。”刘青阳昂首挺胸,下巴抬起,一副出了口气,颇为痛快的模样。

“啊?”

吴静秋愣了愣,转念想到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