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1章 国之大丧(上)(2 / 2)重生朱标,我才是明太宗首页

“万万不可,该做的还是要做。你初登帝位,正是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有些事儿,还是放放再说吧。”

“儿臣明白,谢母后教诲。”

“行了,你先回吧。娘没事儿,你放心。”

“儿臣告退。”

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动作也是真快,后面连续两天递折子,请朱标即皇帝位。三请之后,这时候才是朱标该答应的时候。

朱标在奉天门召见了中书省左丞胡惟庸、御史中丞陈宁、大理寺卿刘基、大都督府同知沐英,还有刚从北平返回的卫国公邓愈和中山侯汤和。

商议并决定如下事项:

第一,于七月二十日,举行登极大典,着礼部、鸿胪寺、仪礼司会同准备。

第二,召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宗异回京。军务安排,悉听大将军令。

第三,草拟大行皇帝谥号、庙号。

第四,在城北钟山一带勘定吉壤。

第五,草拟改元年号。

朱标眼下的头等大事就是给便宜老爹修建陵寝。朱元璋称帝后,没有着急修建陵墓,历史上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工期两年,也只是完成了主体建筑,整个陵园全面落成,则已经是永乐十一年了,前前后后修了三十二年之久。

朱标一想到,便宜老爹停灵两年之久不能下葬,浑身都难受,而且灵柩停在宫城之内,难免有些毛骨悚然。当然,这种事古来有之,自然有成熟的应对之法,只有朱标这个后来人,难以接受。可是修建皇陵是个大工程,没有些时日绝对建不成,光是地下玄宫的修建也得半年左右。纵览明代皇陵,除明仁宗的献陵外,规模都不小,每座帝陵耗银数百万两,可以说是倾国之力。这些都是为死人服务的无用之功,本可以节省些,可是朱元璋的带头作用起得不好。

先是花大力气修建了父母的陵墓,自己的孝陵也是宏伟异常,单是陵园的周长就达到了当时南京城周长的三分之二。说他是个节俭的人,可在身后事方面,却舍得花钱。按理说,后世之君应该效法祖先,处处以祖制为准绳,不敢超越。

朱老四奉天靖难,夺得天下,迁都北京,另立山头,开辟了天寿山的皇家陵园。作为天寿山的首陵,他早就把祖制扔到脑后,天高皇帝远,父母管不着,为了突显自己的伟大功业,大搞土木工程,长陵之巨大,可见一斑。

好在仁宗朱高炽心地良善,爱惜民力,陵寝规制极为简单,取消了不少建筑,算是做了一个好榜样。后嗣之君,虽然恢复了一些建制,总的来说,超越不大。

可惜,到了嘉靖以外藩入继大统,情况又变了。他先下旨将父母陵寝规制提升到帝后一级,而后又大修自己的万年之地,远超前人。举个例子,皇陵中最重要的祭祀建筑祾恩殿,永乐的长陵为面阔九间的重檐庑殿顶,堪比奉天殿,并有左右配殿各十五间,嘉靖的长陵是七间重檐,配殿各九间,其余各陵都是五间重檐,配殿各五间。

所以,为了节省民力,打个好样儿,朱标在便宜老爹朱元璋陵寝的修建上,打算参考他孙子朱高炽的献陵,设施尽量简单,做到小而精,并且将来他自己的陵寝,无论建在哪里,也是如此,只小不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好榜样。

在陵寝规制方面,朱标也不会太过己甚,这毕竟是大明王朝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帝陵,该有的东西一样也不能少。明孝陵、十三陵、清东西陵中,但凡对外开放的,朱标在后世都去参观过,其中的重要建筑他都略知一二。譬如明孝陵,从下马坊开始,依次是大金门、圣德神功碑亭(四方城)、御河桥、神道、石像生、灵星门、五孔御河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大石桥、方城、明楼、宝城以及宝顶,宝顶之下便是地宫,安放朱元璋夫妇的棺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