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1章 你说这人会不会是大宝啊?(2 / 2)沧澜摆渡人首页

袁寅福胸口起伏,面色涨红,哆嗦道:“你,你.....”

然而张华的愤怒也已然达到极致,继续讥讽道:“就是因为有你们这样的人在,才让朝廷错失诸多人才,庸臣误国,庸臣误国啊!”

“你,你......”

袁寅福只觉得两眼发黑,扶着桌子,身体摇晃,险些摔倒。

张华大怒道:“你你..你尼玛啊,你就只会说“你”吗!”

袁大人一口血喷出来,险些又晕了过去!

“两位大人,息怒,息怒......”

作为主考,宋世伟不出面调停已是不可能了,连忙让人将两人拉开。

一份考卷,竟让两位朝中重臣吵成这个样子,如果他再不出面,这两位怕是就要打起来了!

不知这到底是何方神圣的考卷,对于策论一事,袁寅福和张华代表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朝堂上具有不同意见的两方势力,可以预见,这一份考卷若是在朝堂之上,会引起多么大的风波?

宋世伟心中也是郁闷之极,他既然有如此的才能,能同时让三位协考专家给出这么高的评价,文章又怎么会写的这么烂?

这完全不合常理啊!

他拿过那份考卷,只看了一眼,所有的不合理就变成合理了。

他能在前一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后一刻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然也能以策论内容折服协考的同时,却让考官对他的文章文采深恶痛绝!

他是诸城州试的主考,这篇文章取与不取,最终的决定权在他手里。

若是不取,便是张华刚才贬斥的,策论却以文章取仕,失了初衷。

若是取,便是只看策论内容,不谈文章,而他的策论,能被三位协考如此赞扬,必定会放在上上佳之列。

他看向身旁一直保持沉默的王博王大人,同为主考,他需要征求对方的意见。

王贤达与宋子贤目光对视,思忖片刻,目光望向张蜀秀,问道:“张大人刚才说的,此篇策论,能为国库节省无数两饷银,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有效的治理沧澜江水患,是真是假?”

关于那道策论,张华此刻已经想通了大部分,但还有一些地方存有疑惑,还得见一见这考卷的主人。

他看着王博,点头道:“王大人,下官句句属实,并无丝毫夸大。”

王博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望向何攀。

不等他开口,何攀便点头说道:“王大人尽可放心,有关疫病防治一事,我已和师父师叔有过谈论,此篇策论,可当做疫病防治与控制的典范,呈上朝廷,推广地方...”

王博的目光望向京州提刑司马 凯的时候,对方点了点头,说道:“当为上佳。”

王博的视线最后望向袁寅福,问道:“袁大人的意思是?”

袁寅福此时已经缓了过来,沉默许久,低头道:“全凭两位主考决断。”

张华刚才最后问的那句话,让他的心里有些没底,更似产生了一丝愧疚。

张疯子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他担心对方真的上奏朝廷,让他带着几篇文章去治理水患,他是礼部郎中,也就安排安排庆典,批阅批阅考卷,哪里懂什么治理水患?

不过就是一份考卷而已,为了此事和工部张疯子结下梁子,不划算。而且他也觉得张华方才那些激进之言,也不是全无道理。

朝廷的确需要一些干实事的人,若全是只知道做学问耍文笔卖弄文章之辈,那实事儿谁来干?

宋世伟和王博谈论片刻,才说道:“关于此卷,大家还是再共同商议商议吧......”

就算是作为主考,他们对于这几道策论的认识,还是远逊于这三位协考,王博对三人拱了拱手,说道:“这每一道策论,还请三位大人详细给大家说说。”

何攀抱拳回礼:“理当如此。”

张华眉间浮现出一丝忧色,喃喃道:“没有想到,科考策论之弊病,已经如此明显,各州取的,竟都是一些不通时务的庸才,此次回京,本官必定要向朝廷上奏,策论改制,刻不容缓!”

......

阁楼之内,十余名考官围在一起,各抒己见。

阁楼之外,几名差役探头探脑的望了一眼,脸上露出失望之色。

刚才里面吵的那么激烈,怎么还没有打起来呢?

......

州试第三场结束之后,并不像前两场一样,隔两天就会张榜公布。

考官们会仔细斟酌,要在五天之后,才会给出州试的最终结果。

这五天,对于任何一位等待张榜的学子来说,都是漫长的煎熬。

第四天的时候,阅卷就已经结束,只等最后核查无误,就会在明日一早,张贴出这一次州试的结果。

贡院在第四天早上解除了锁院,作为诸城县令的王汉升,一大早就被请去贡院,考卷批阅完毕之后,地方县衙需要协助贡院,完成后续的放榜、通知考生等事宜......

他直到吃早饭的时候才回来,刚刚坐下,陈诺然便迫不及待的问道:“怎么样,有关于大宝的消息吗?”

“最后的名次还没有确定。”

王汉升摇了摇头,说道:“为了避免舞弊,要到最后一刻,才会解除考生的糊名。”

他拿起筷子,夹了口菜,像是想到了什么,开口道:“下一次科考,怕是又会有很大的改制,许多学子,怕是要吃亏了。”

陈诺然皱眉道:“怎么又改?”

“据说第三场阅卷之时,工部的张郎中和礼部的袁郎中为了一份考卷的取舍,差点打起来......”

王汉升解释道:“所有的考官针对那份考卷讨论了近两个时辰,包括两位主考在内,十余名考官已经达成共识,策论应以“策”为重,轻文重策,这样一来,虽对朝廷取材有利,但那些只知背诵套路,不通时务的学子,怕是要恨死那张考卷的主人了。”

诸葛飞对此深以为然,宋小芳的大伯是有大智慧的,策论策论,当然要重策轻文,治水防疫靠的是干货,不是靠拍马屁的文章啊!

“一份考卷,将一个国家选取人才的方法推向正轨,厉害”,王大人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

“你说这人会不会是大宝啊?”陈诺然突然问道

“咳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