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禹治理洪水:勇智克难,演绎古代治水智慧
夏朝的历史记载中提到,禹治理洪水十三年,过村庄不进门,陆地行走需要用车,水域行走需要用船,泥泞地上踩着鸟羽,山地行走就有桥梁相连。他划分九个州,沿山脉开挖河道,任土地产出作为贡品。开通九个道路,修筑九个湖泊,跨越九个山脉。然而黄河泛滥渍灾害中国特别严重,禹设法治理。
于是修筑积石以形成龙门,向南延伸到华阴,向东延伸到砥柱,还有孟津、洛汭,直到大邳。禹认为黄河的源头处高度较高,水势急湍,难以在平地行走,多次失败,于是开挖两个渠道来引导黄河水流。北方渠道通过高地,渡过降水,一直延伸到大陆,分成九条河,称为逆河,最终注入勃海。九条河水流通畅,九个湖泊解污,各个夏朝的人民免受灾害,这是他们为三代做出的贡献。
从那之后,夏阳市下修建鸿沟,将河东南方引流,与宋、郑、陈、蔡、曹、卫相连,同时与济、汝、淮、泗相汇。至于楚国,西方修建渠道以通行汉水和云梦野,东方修建渠道以通行江淮之间。至于吴国,修建渠道以通行三江和五湖。至于齐国,修建渠道以通行菑济之间。
至于蜀国,蜀地的守卫开凿离碓,排除泥沙的危害,挖通两条江河穿过成都。这些渠道都可以供船只通行,多余的水源用于灌溉,百姓享受了其中的好处。在渠道所经过的地方,经常引水来灌溉田地,数量多得无法计算。
西门豹引导漳水灌溉魏国的河内,使之富饶。
后来,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修事业,希望其不再向东征伐,于是派遣水工人员郑国到秦国进行劝说,让秦国修建泾水渠道,从中山的西部瓠口开始,向东北注入洛水三百多里,目的是为了灌溉田地。
在施工过程中被发现,秦国本想处死郑国。郑国说:“起初我是为了劝说,但渠道的建设对秦国也有好处。”秦国同意了,最终使渠道建成。渠道建成后,用来灌溉四万多顷的盐碱地,每亩收成一钟。关中地区成为肥沃的平原,没有凶年,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征服了其他诸侯国,因此命名为郑国渠。
汉朝兴起三十九年,孝文皇帝在位时,黄河决口淹没了酸枣,东郡大兴的人们不断修筑堤坝来防止水患。
之后四十多年,即现今天子元光年间,黄河决口在瓠子处,向东南注入钜野,通往淮泗地区。于是天子派遣汲黯和郑当时带领人们尝试修筑堤坝,但不久又被破坏。当时丞相田蚡被封为武安侯,其封地在鄃。
鄃位于黄河北岸,如果黄河决口方向朝南,鄃地就没法灌溉,收成会减少。田蚡向天子说:“江河的决口多是天灾,不容易用人力来强行堵塞,堵塞也不一定符合天意。”听信占卜者的意见,天子决定不再修筑堤坝。
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智慧和勇气。他们通过修筑河道、湖泊和渠道,灌溉和排水,解决了黄河泛滥给中国带来的灾害。他们的努力使得九个州的人民免受水患之苦,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他们克服了困难和挑战,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个故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读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依靠勤劳智慧和团结协作,克服了大自然的挑战,建设了伟大的工程。他们不畏艰险,舍小家为大家,为了治理河道,努力开辟道路,修复堤坝,引导水流,让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他们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传承了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