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八章 扩张(1 / 2)崛起在漠北首页

改名、命名的事儿在北迁众中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波澜,因为大家早已经认了!

开原已被建奴占据并焚毁,家园已失。除一部分士兵将领和家属是关内客兵外,北迁众们大多都是世居辽东的,关内汉地除了是自己祖辈的故乡外,他们在关内汉地一无所有,返回关内汉地先不说怎么回去,就算回去后怎么生存,去哪里生存?

就算是回去后能生存也回不去了啊!中间千里迢迢的不说,还横亘着无数野蛮的鞑子部落,怎么回?

并且现在在漠北生活也不算太差,除了粮食不能敞开吃外,日子比在开原时还要好些,天天肉啊奶的可着造,这搁以前哪里敢想?

虽然住的房子是简陋了点儿,家里什么都没有,但这些都不怕,只要今后能安生下来,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慢慢地完善,房子可以将来重新建造。

几千年农耕定居生活,把汉人塑造得最不缺的就是面对苦难生活的韧性,和建设家园的能力。

和部落名同时公布实施的还有华夏部的“新兵制”和“新保甲制”

“新兵制”以大明的“卫所制”为基础但进行简化,华夏部现有的开原军自总兵一下一万零四百余人,新募开原青壮新军一万两千余人,叶赫部军三千三百余人,以上三部共两万五千余人,先前已经经过合并重组,现在则编为一个都司,设正负都指挥使各一人。

由马林任都指挥使,都指挥使是正二品衔,但马林以前就官至从一品的都督同知镇守总兵官,所以这次仍为从一品,主管军政;刘源为副指挥使,主管民政;但仍为代表皇帝的监军和镇守太监。

都指挥使司以下设五个“卫指挥使司”、每卫五千人,设正副卫指挥使各一人,每卫下再设千户所、百户所。

各级职称的称谓及其品级亦出自大明卫所:都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其下设协助办差、署理军民事务的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吏目等。

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两级。

都指挥使属朝廷高级官员,未得朝廷允诺前,暂定不得世袭。

每卫有指挥使(正三品、副使为从三品)、其下有协助办差、署理军民事务的经历(从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仓大使、副使等。

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卫镇抚(从五品)两级。

千户所有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所镇抚(从六品),其下属为吏目;百户所有百户(正六品)、总旗、小旗。

从大明例,暂定自卫指挥使以下官员皆可世袭。

以上官员人等,亦一并公布。

和部落命名同时公布实施的还有新“保甲制”。

新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十进位制,新制规定凡华夏部民每十户为一甲,每十甲为一保,每十保以上则设一镇。鉴于以后的人口繁衍不均,各处情况有变,在实行“新保甲制”时采取了有弹性的办法,规定“甲之编制以十户为原则,不得少于六户,多于十五户;保之编制以十甲为原则,不得少于六甲,多于十五甲;镇之划分以十保为原则,不得少于六保,亦不得多于十五保”。

以上“甲、保、镇”三级一旦有超出上限或者低于下限的则要裁撤或者析出增编”。

每镇设正副镇长各一名,职责为统管本镇的军政民政、民众教化、保卫乡里、农牧生产、差役兵役等各项事宜,实行政、军、文三位一体。镇长为正式官员,由部落委派,位同千户(正五品、副从五品)。

每保设正副保长各一人,职同镇长,只是管辖范围缩小了而已,亦是统管本保的民政、教化、保卫、农牧、等各项事宜。保内凡十五以上、五十五以内所有无残障男子俱为民兵,保长兼任民兵队长,同上一级的镇长一样,亦实行政、军、文“三位一体”,保长由本保内的所有成年男子推选产生,任期内有俸禄补贴。

甲长亦由本甲内的所有成年男子推选产生,主责是管理好本甲事宜协助保长的各项工作,暂无俸禄。

和能世袭的卫所官不同,保甲制内的官员一律不得世袭。

马爌作为一个在共和国红旗下生红旗下长的过来人,来到明朝后体会最深的就是,此时的社会还完全没有政治思想工作——这個有力工具,人们也基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民族观念,人们忠诚的只是自己的“主子”,而不会管这个主子是什么民族,就如元朝灭亡时为蒙古王朝殉国的汉臣、儒生多如牛毛。

同样地,在蒙古灭金时,为金国殉节的汉臣亦前仆后继。

马爌认为政治思想宣传工作是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最快捷径,至少得是之一。

君不见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军队和清末的军队战斗力对比,这两支军队是同一个民族的人构成的,但经过现代家国和民族观念灌输的援朝志愿军的战斗力,和清末军队战斗力的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