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章宗族势力(1 / 2)大明:给1622年一点现代震撼首页

时间缓缓流逝,自从1622年眨眼中已经来到了1625年6月28日。

曹斌在打狗办公的他收到了来自笨港地区知府发来的紧急电报。

来自大明移民的漳州帮与泉州帮发生宗族械斗,人数达到数千人,光靠捕快无法处理,需要陆军紧急支援。

看到宗族势力械斗时,曹斌眼睛都瞪大一圈,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统治管理的大员岛,以系统为诞生的汉人居然会发生宗族势力械斗,反反复复看了一遍确认,在从古至今封建毒瘤之一的宗族势力真的出现在这里。

宗族势力通常是在同一聚居地形成的大的聚落,从是奴隶制社会到现代社会都无法祛除的毒瘤之一。

秦代统一以后,统治者为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曾极力打击地方宗族实力,如秦代“子壮则出分”,儿子成年之后必须和父亲分家。

西汉时期,朝廷打击豪强;东汉时期,朝廷实施丈田,这些都是抑制宗族发展的表现。

但是,宗族却是依靠社会经济发展起来的,即使是封建皇权也没有办法扼制。

三国时期的魏国的租调制度,让征收户可以以户来计算,使宗族能够庇佑劳动人员的特权,这是制度算是改革的先锋。西晋时期的荫客制度和东晋时期的给客制度,都是对宗族这种特权的承认。

到了宋代,以当时得益阶层来看,只有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宗族的团结稳定,对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只有公卿大夫的宗族团结了,才能建立起忠义观念,而忠义又是朝廷的根本,宗族不稳,则国家不安。

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书宋神宗,极言宗族团结之利:“今欲教民和亲,则其道必始于宗族”。

宋代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往往需要宗族支持,而宗族支持本族读书人靠科举做官往往是出于凭借政治权力庇护本族的目的,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些考中科举、成功进入仕途的本族士人,在告老还乡之后往往能够在族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在地方事务拥有极高的话语权,由此形成了士绅阶层。

从此造成了“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的现状。

而宗族势力也是因为古代农村社会的生产力较低,土地和水源等资源十分宝贵,往往会引发冲突。

另外,由于古代遵循‘皇权不下县’导致法律体系不健全,各个农村农民之间的纠纷往往难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因此有时会演变为械斗。

这些械斗有时会与族群、宗族关系等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冲突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

将这份大员岛第一次宗族势力协斗的报告放在桌面,手指轻轻的敲打着桌面,报告中提到,最早时期,新魏还没有诞生,就有笨港地区的‘漳州帮’与‘泉州帮’发生械斗的起因是水源争斗发生十多起战斗,随着笨港地区的开发,陆军和移民人口的在笨港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春风,让泉州移民和漳州移民都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