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那时也不过四岁,还不是很明白母后的话,只知那玉佩是父皇给的,母后给戴的,他和弟弟一人一块,是他们一家人幸福美满的象征。
可后面发生的事却让他知道了,他的想法,在帝王家有多么幼稚和天真。
最先出问题的是父皇,他纳了很多嫔妃入宫,让这些嫔妃横插到了他们一家之间。
他一开始并不理解父皇为什么突然这么做,他看着父皇与母后因为这件事吵闹,赌气,对持…
尽管每次他们闹的时候,他和弟弟都会被嬷嬷们带去偏殿,可宫人间偶尔嘴碎,还是让他知道了。
他疑惑,于是就去问了当时给他启蒙的姜太傅,太傅跟他说:“殿下的父皇首先是君王,其次才是丈夫与父亲,他有许多身不由己的事。”
他还是不太明白,只觉得太傅说的有道理,他也觉得父皇这么做一定是有苦衷的,于是,他想把太傅告诉他的话转告给母后。
可母后通常只要听他说了句父皇,便不会再往下听了。
后来,他又有了别的弟弟,他问母后,既然都是弟弟,那他与那些弟弟也是世界上最亲的人吗?
母后听了他的话后很生气,非常严厉的告诉他:“尧风只有舜云一个弟弟,需要保护和相信的也只有舜云,其他女人生的孩子,都是你的阻碍,他们会夺走你父皇对你的宠爱,甚至还会夺走你的储君之位。”
他懵懵懂懂的点点头,又看了看母后抱在怀里的弟弟,忽然觉得母后错了,夺走父皇和母后宠爱的并不是其他女人生的孩子,分明是他最亲的弟弟顾舜云。
从顾舜云出生起,父皇和母后的注意力就转了很多到了他的身上,然后渐渐的感情也出了问题,他年纪小不知道因果,便把一切都归到了顾舜云身上。
一直到顾宇兴满月宴那天,他舅舅拉着他说了一个故事,他才知道,错的不是母后和什么也不懂的弟弟,错的是父皇和太傅。
天子哪有什么身不由己?父皇不过是个忘恩负义又薄情寡义的人罢了。
舅舅给他讲故事的事情被父皇知道了,所以父皇惩罚了舅舅,也惩罚了他,在那之后的几年里,都不再轻易让他和母后见面了。
父皇开始亲自教养他,让他明白了许多为君者的道理,又教导了他帝王之术,而弟弟反而被交给了太傅启蒙,大一点后又送去了国子监。
那段时间,父皇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给了他,他觉得父皇慈爱极了。
可每当他能离开承乾宫,去看望母后时,母后欣喜又难过的样子,又让他觉得,父皇当真无情极了。
当他意识到,只要他的太子身份尤在,那么谁也抢不走父皇和母后对他的宠爱时,他便不再计较弟弟是否会碍事了。
他常常把玉佩挂在身上,又把顾舜云带在身边,看顾他的学业,带他一起玩…那是他们兄弟关系最好的时候。
当真是兄友弟恭,可以传为佳话那种。
渐渐的,他也懂事了,也知道了父皇和母后渐行渐远的原因,然后他对父皇有了新的看法。
他觉得,父皇实在是太无能了,他明明爱着母后,却只会给母后带来痛苦。
自古以来,雄才大略的君王都不会靠后宫来迁制前朝,君王便是君王,万万人之上,掌握生杀大权,所有人都该臣服。
如果有不听话的臣子,杀掉就是了,为什么非要用那种不干脆的方式让母后伤心呢?
这个看法,随着母后绝望服毒后,彻底的烙印在了他的心底。
他至今仍然记得母后临死前的场景。
那时他只有十四五岁,不过是个少年,母后抓着他的手,眼泪直流,起先还好,她说话的声音还很清晰,她告诉他,她要死了。
他着急的要喊御医,却被制止了,她拿出了父皇给她的镇国公府的罪状,与他说明了其间的利害关系。
她告诉了他,她此番赴死,一为保他太子之位,二为给镇国公府留下一线生机,好让他将来荣登大位时,多有一些助力。
可他却无法理解。
他第一次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母后原来是这般极端又愚蠢的人。
她的目的不是想保他的太子之位吗?办法何其多,为什么非要赴死?
镇国公府已经烂透了,这样的母族留着不仅不会给他助力,还会拖累他,甚至阻碍他,将来还会牵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