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作康介已经可以预测到故事的发展了。
这不是剧情过于老套,而是在他看来绝大部分故事的模式早已经定死。
就比如《再见绘梨》的故事模式就常常出现在电影当中。
——优太因为坏母亲的过错而对世界丧失了希望,却在绘梨的治愈下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这样的故事简直就像是,
一个黑道大佬因为被手下的人背叛而对情义失望,但到了绝境时却被一个偶然遇见的好兄弟所救,最终仍然相信这世间的情义。
一个从小遭受养父虐待和羞辱的女孩从小不相信男人,但到了青春期却被一个同龄男生死缠烂打,最后相信了不是所有男生都是坏人。
最经典的莫过于1946年的美国喜剧电影《最好的礼物》,
主人公乔治在圣诞节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准备在家自杀,上帝知晓后派来天使帮他度过了危机,使得乔治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电影的拍摄相比于小说的“起承转合”有着更为复杂的剧情理论。
但是无论是什么小说,什么电影,到了2000年这个时间点都可以说,很难出现什么故事模式上面的创新。
这也是矢作康介一向不喜欢什么有灵性的新人的原因。
因为大部分的人都只不过是在拿前人创造过的故事模式,在其之上进行再创作。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好好把精力放在如何模仿那些优秀的作品上。
同样是模仿,模仿以前的作品还不如模仿现在同行们的作品。
但此刻,他却不得不承认一点,有灵性的新人确实能把写烂的故事模板写的深入人心。
并不是他所想的那样模板一样所表达的东西就差不多。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不公平,给两个作家每人一支笔,有人就能写出一篇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而有人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垃圾。
《再见绘梨》中对于优太醒悟后,拍摄自己与绘梨的人生最后桥段,就像是给故事本身添加了血与肉。
强大的情感渲染能力贯穿于人物的表情之中。
人物的悲伤,让人深深触动。
隐晦的铺垫和伏笔,使得读者从一开始的不理解优太,到知道优太为什么如此伤心,如此脆弱。
可怜的优太和可怜的绘梨,拍摄下了属于他们开心的一幕幕。
他们在步行街餐厅里一起喝同一杯水果汁,在北海道的雪地一起打雪仗,在神奈川海边的清晨拍下一张互相拥抱的合照。
画面始终处于摄像机的边框当中,让故事呈现着独特的电影质感。
就那一段优太带着走向生命尽头的绘梨去旅游的场景,让矢作康介想起了《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雪国》的叶子。
一个塑造得让人心疼的女角色,是可以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柔软处。
而绘梨恰巧符合这一点。
对于人物表情的精细刻画,就使得画面呈现着极佳的美感。
就如同《雪国》中对叶子的描写:“昨晚岛村望着叶子映在窗玻璃上的脸,山野的灯火在她的脸上闪过,灯火同她的眼睛重叠,微微闪亮,美得无法形容。”
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画面,但是却让人记忆非常的深刻。
当绘梨亲上优太的那一刻。
矢作康介感觉自己快要哭出来了,因为此刻他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喜欢看小众漫画的高中生。
而这样的高中生,在看到这样的画面时,无疑是会哭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