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名望、能力还是资历,孔融任职廷尉都没有问题,可他毕竟人还在青州,更是黄巾尚未平定的北海郡。
而且,之前呼声最高的崔钧去哪了?
“陛下,臣以为赏罚功过同样是国家大事,前西河太守崔钧攘除国贼,居功甚伟,今未得封赏,恐世人心中难安,臣请封赏功臣,以安众人之心。”
杨彪拱手出言,既是尽自己众臣之首的本分,也是试探崔钧的去向。
放眼关中,朝堂之上有百官,城外大营有众将,这些人都是杨彪看得懂看得透的,只有崔钧是个例外。
那个少年郎明明年岁不大,经历也远远比不上他,但是杨彪真的看不透。
“博陵崔钧,河北义士,奔赴千里攘除国贼,国家甚幸,朕心甚慰。特此下诏封崔钧为信乡侯、平难将军、北海国相。其帐下义士牵招封平虏校尉,徐晃封讨寇校尉。”
刘协一言让朝堂之上的诸位大臣都松了一口气,关于崔钧的封赏既然确定,他们在心里也会少去很多算计。
无论是之前廷尉府属官的风波,还是现在众臣的反应,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细节都和昨日的谈论一模一样。
“朕本欲以九卿之位相待,然信乡侯乃是忠孝之人,未出孝期多次辞官不受。可大才蒙尘,朕心甚痛,特允孝期内执政北海,未出孝期前信乡侯便暂代北海相之职,待孝期一满即刻领印上任。”
“陛下圣明,赏罚有度,天下士人得以心安,必以腹中韬略报国也。”
知晓了崔钧的动向之后,杨彪便拱手替崔钧拜谢,随后退到了自己的位置中站立。
“另有青州之地,黄巾未平,万民遭厄。特委托信乡侯崔钧持天子诏,暂领青州刺史,扫平黄巾,令百姓重归王化。”
青州刺史……这个职位与九卿相比可谓各有优劣,若是太平盛世,九卿自然要高于外派官员,更不必说廷尉在九卿之中都称得上位高权重。
可一逢乱世,京官似乎就成了待宰的羔羊,除非朝廷能扫清寰宇,权势地位总是低了各地诸侯一头。
“陛下,不知这暂代青州刺史……到何时?”
大汉这种暂代的情况也不是没有过先例,往往暂代的副职慢慢就“转正”了,杨彪还是想知道,天子想给崔钧的到底是北海国相还是青州刺史。
“崔卿身上有一封诏书,可自行册封青州刺史,其手下义士牵招、徐晃也由其以青州刺史名义册封……尔等很关心这个问题么?”
“臣僭越。”
杨彪拱手不再言语,也不再质疑崔钧这个“下官”举荐“上官”,以北海国相的身份去定夺青州刺史的人选是否合乎礼法。
今天的天子似乎变得相当自信,也不知是福是祸……
十一岁的天子,没有外戚专权也没有后宫摄政,更没有宦官弄权,仅仅凭借一人便震慑群臣。
恩与威、赏与罚、亲与疏……错综复杂的关系交织成了一张大网,这张网牢牢地束缚住了天子。
之前的刘协差点被这张网压得喘不过气,直到昨日与崔钧从白天聊到深夜,除了最初的策论九言之外更是针对朝堂之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做了推演。
今日刘协能这么稳,那是因为事态走向已经在崔钧的预测之中,这一次处理事态也会作为一个模板,引导着刘协慢慢掌控大汉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