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毅地说道,那双透亮地眸子宛如会说话一般,熠熠生辉。
这个,就叫做朝气。
“哈哈哈哈……”
看着眼前的少年,文运昌一笑,打趣的说道:
“湘乡离我们这里有三十几里远呢,你往返家中都要步行,不会觉得辛苦吗?!”
少年的性格很是诙谐,挺了挺胸膛,道:
“明代的大学士宋濂,为了求学尝趋百里外,现在我求学仅仅是趋三十多里,我还嫌趋的不够远呢!”
文运昌笑得更大声了。
画面一转。
少年和表哥回到家中,向少年的父亲诉说要去东山书院求学的事情。
少年的父亲不许。
他们家并不是什么有钱人,居住的也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土房,在现在这个年代,大部分农民家里都是这种房子。
家中有六七亩薄田,少年的父亲起早贪黑的劳作在田间地头,除了耕种农田,还必须要喂养黄牛,这是农民的命根子。
另外,山砍柴,张网捕鱼,都是少不了的事情,少年的父亲时常到日落黄昏,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除了父亲、母亲、少年三口之外,少年的家中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需要养活,生活压力很大。
所以少年的父亲当然不会同意少年的求学路,少年走了,家里少了一个男丁,未来可怎么办呀?!
但是少年还是走了。
就像鸿鹄不会永远停留在地平线,少年也必然要展翅翱翔。
第二天,少年的父亲干完农活回家,发现土炕有一摞钱币。
那是少年从表哥文运昌借的,文运昌是城里人,也有生活的行当,可以拿出不少钱来帮助少年。
少年把钱留给家里,作为生活用资,自己则毅然决然的踏了外出求学的旅程。
而在那叠钱币的旁边,则还留有一张皱巴巴的纸张,面写着一首诗。
少年的父亲轻轻念出来: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此诗,可明志。
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用自己最炽热的文字,表达了心中的抱负。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少年和表哥文运昌是早离开的,两个人走到下午,才踏进了东山书院的大门。
文运昌在这里有关系,他当了少年的推荐人和担保人,帮助少年入学。
从此,少年便在东山书院求学。
……
Ps:读者耙耙们!赏点月票鲜花评价打赏吧!孩子都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