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土木堡之变,并非偶然(2 / 2)盘点古代昏君:皇帝们心态炸裂首页

那现在就弄死,或许事情还能有转机。

……

明成祖朱棣刚刚决定了更换太子的大事,心中惴惴,不知自己换了朱高煦,能不能扭转未来土木堡之变的命运。

仙人,尚未给予新的指点。

然后看到后世的那个叫大清的王朝,被海上来的敌国打得如此凄惨,朱棣为之动容,顿时想起了一个人。

“来人,传旨三宝太监郑和觐见!”

这会儿,郑和已经连续数次,从海外凯旋归来,给大明带来了许多新奇的东西和大洋彼岸的见闻。

现在,朱棣觉得这还远远不够!

他要当面问一问郑和,是否有听过英吉利和法兰西这两个地方。

实在不行……灭了吧,反正也就是捎带手的事儿。

郑和尚未赶到,朱棣屏退左右,独自一人坐在宝座上,仰望星空,心事重重。

忽地!

空中有星辰陡然坠落,在空中划过一道流光,竟然直指朱棣所在的宫殿!

啊?

朱棣心中一惊,露出不可置信的神色。

莫非!

莫非是仙人听到了我之前的祷告和问询?

一时间,永乐大帝激动得连连搓手,就算是当年起兵靖难,似乎都没有此时此刻这样患得患失的心境。

不论靖难是否成功,这天下总还是大明的,总还是老朱家的!

然而那个叫朱祁镇的蠢货!

他的愚蠢,大好的江山几乎就此断送!

所以朱棣当机立断,直接就换了继承人。

朱祁镇还没出生,索性把朱瞻基先给阉了,以绝后患!

往上追溯,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自然也不配再做太子!

然而做完那一切之后,朱棣还是难以放心,他曾经仰望星空,向仙人郑重询问:

朕,现在已经决定传位给朱高煦,不再由朱高炽做太子。那或许……未来的轨迹,会发生变化吧?以朱高煦在战场上的英武果决,想必……后代不至于再出一个朱祁镇那种蠢货?

倘若真有仙人,能否告诉朕,这次朕的决断,是否可行?

现在!

仙人的回答,真的来了!

朱棣深吸一口气,神色凝重,以至高无上的礼节,向天空再三叩拜,这才缓缓站起身形。

此时,流星已经坠落到朱棣的宫殿中。

星光迸散,化作一行行唯有朱棣能看到的清晰字迹。

【朱高炽,朱高煦,或是朱高燧,并不是重点……】

一句话,就让朱棣呆滞。

不是重点?

这是什么意思?

不久前,陈云收到了那个ID名为“Judy”的粉丝留言。

留言的问题,让他觉得有趣。

认为这跟朱高炽一脉有关?

这个Judy吧,怎么说呢,有点历史常识,但不多。

刚好,陈云作为历史爱好者,对其中的脉络有些认识,便耐心地打字解释了一通。

现在,陈云打字的内容,通过神秘的转化和投放,化作一抹流光,神迹般地展现在朱棣面前。

朱棣跪伏在地,聆听仙人的指引。

只听到那个熟悉的浑厚声音,缓缓说道:

【土木堡之变,并非偶然。】

【设想,假若大明都城,依然设在南京,那么瓦剌军哪怕也能俘虏皇帝,但是接下来长驱直入,消灭大明,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有多少?】

嘶!

第一句话,就让朱棣陷入沉思。

的确!

朱祁镇之所以让朱元璋、朱棣等人切齿痛恨,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做了瓦剌的俘虏。

皇帝沦为留学生,固然是丢人丢到了姥姥家,但是大明什么时候缺过皇帝?

哪怕是到了最不堪的那几个时代,换个藩王做皇帝,也不是不可以。

皇帝可以换!大明江山不容有失!

这也正是朱棣听说土木堡的悲剧,毅然更换太子的原因之一。

他最在意的,是朱明江山!

朱祁镇兵败,二十万精锐明军毁于一旦,这还是次要的。

最可怕的是,瓦剌军队挟摧枯拉朽的胜势,兵锋就能直指京城!

到那时候,那才是亡国灭种的恐怖灾难啊!

现在,仙人一问,朱棣顿时领悟到其中关键。

是啊……

倘若大明都城,没有搬迁,而依然是在南京的话……

作为当代最杰出的军事天才,朱棣一经点醒,立刻明白过来!

若是那样,瓦剌要进一步吞并大明,必须从北到南,一路打过去!

而从北到南,他们要突破的是什么?

没有谁比朱棣更清楚这些安排了,毕竟……这是他当初靖难的时候,研究最多的内容。

首先!长城防线。

朱棣看着眼前星光流转,喃喃道:“长城防线,从西到东,有……肃王、庆王、晋王、代王、谷王、宁王……”

说到这里,朱棣明明知道眼前没人,却还是忍不住老脸一红。

本来,还有一个燕王。

就是他自己。

仅仅长城防线,老爹朱元璋就布置了足足八个藩王,牢牢守护!

那么接下来呢?

黄河防线!

秦王、周王、鲁王、齐王!四大藩王镇守着!

再接下来?

长江防线!

又有蜀王、湘王、楚王……

“这!”

朱棣有点明白了,然后忽然遍体生寒!

是啊!

若是这些防线都还在……那么瓦剌军别说只有区区三万,哪怕他们有三十万,要这样从北到南一路凿穿过来?

不说别的,光是漫长的补给线,就能把游牧民族活活拖死!

更何况,三道防线都是精心设计,依托有利地形,牢牢占据地利,最是易守难攻。

哪怕皇帝真的失心疯了跑到北方去留学。

但是至少,大明江山定会安然无恙!

朱棣恐惧地抬起头,已经有点明白过来,但是他内心深处,还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那个残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