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慧能在集市卖柴,听见一客人诵读《金刚经》,他内心感到无比愉悦,自感与佛教有缘。”
“安顿好老母亲后,离开家乡北,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长途跋涉,到东山寺拜禅宗五祖弘忍为师。”
“五祖问慧能,你为何千里迢迢来到此处?”
“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来此拜师求佛。”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乡村野夫,来求什么佛?!”
“慧能却不卑不亢说,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本来就没有南北之分。我乡村野夫与僧人不同,佛性又有何差别?”
“五祖见慧能生性聪慧,本来想要多说一些话语,看到左右之人众多,恐有人心生嫉妒,加害给慧能,便让他去灶房砍柴烧火。”
“慧能便在寺庙里,一砍柴便砍了八个月。”
“某日,五祖告诉众弟子,自己命不久矣,让弟子作偈。偈是佛教的一种唱词。”
“只要开悟了,见大智慧,五祖便将毕生之所学,传授与他,让他继承自己的位置。”
“众人听闻,面面相觑,都认为五祖肯定会传位置给大师兄神秀,自己作偈根本没用。”
“神秀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他不敢直接去找五祖,怕五祖说自己惦记继承人之位。”
“他来回走动,忐忑不安,便半夜在墙写下了自己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如果五祖醒来看见了这偈,觉得开悟,自己便承认,如果没有开悟,不承认即可。”
“第二天,五祖醒来,见到了这偈,觉得没有开悟,只是到了门外。”
“他一眼看出是神秀所作,为了不扫神秀的面子,传话下去,诵读此偈,能让自己不会堕入恶道,有助于修养脾性。”
“众弟子听闻,便争相诵读。夜晚,五祖唤神秀来到厢房,告诉他的偈并没有开悟。神秀失望至极,之后数日,坐立不安,心神恍惚。”
“而慧能在劈柴烧火之时,听闻一孩童朗诵这偈,慧能便说了此偈没有开悟。”
“孩童讥笑慧能大字不识一个,口出狂言,慧能不与他争辩。”
“孩童后将五祖唤众弟子作偈,开悟者,可以传位之事告诉给了慧能。”
“慧能在孩童的带领之下,来到了神秀写偈的那面墙。”
“慧能不认识一个字,当时,来了一个官员,江州别驾,高声朗读了这偈,慧能听完,若有所思,心中灵光一闪,也生得一偈。”
“慧能请求江州别驾为他书写,江州别驾却有点小瞧他,认为一个五大三粗的乡村匹夫,也会作偈,感到十分稀奇。”
“慧能却言,你若是来寻求大智慧,不可看不起刚刚学习佛法的人。底层人也有大智慧,层人亦有愚昧之人。”
“江州别驾听完,忽然感觉到眼前的大老粗,不是一般寻常人,便为其书写。”
“他还希望,如果慧能开悟得道,一定要先度自己。”
“当慧能念出那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时,江州别驾写完,惊呆了,毛笔直接落于地。”
“其他弟子纷纷赶来观望,惊叹不已,此偈与神秀之作,高下立判,真不可以貌取人,慧能真乃菩萨下凡!”
讲到这一段,台下众人听闻,也是感叹慧能的智慧,虽然听不懂那偈的意思,但就是感觉到非常好,非常妙。
大慈树王的记忆力非常好,她一下子记住了这四句话。
她反复诵读这四句,也是没有明白里面的意思。
但是,她却发现了菩提树和世界树的某种相似和不同之处。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曾经的世界树,也是没有一丝尘埃的,没有被禁忌知识污染。
为什么菩提树、明镜不会沾染尘埃,而世界树会被禁忌知识污染呢?
如果世界树能如同菩提树那样,是不是不会被污染?
自己当初为了拯救世界树,才变得如今这么瘦小。
神力也大为减弱,模样也变成了孩童一般。
真担心,如果世界树再被禁忌知识污染,自己还有能力去拯救它吗?
到时候,如果救不了,须弥的子民又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