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章 兔子急了咬人?不,他是雄狮(1 / 2)火红年代:知青中的手艺人首页

饭陆续做好了,二合面的窝窝头,地瓜,玉米糊糊,蒸菜团子……全部都是这个年代特有的。

在农村劳作,知青们也练就了饭量,吃地香甜。

到这个时候,周卫国才深切体会到这些下乡的知青水平到底有多高?

在城市,孩子动手能力虽然也强,但到了农村,一切都是新开始。

再想想,刚才潘东方为啥那么嘲笑自己,也就能理解了。

这个时候的知青,大都是初中生,高中生,在家里大多都没干过农活,凭着一腔热血来到了农村。

反而是周卫国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直接凌驾于他们之上。

这还真不能怪他们懒,怪他们不下力,城市中长大的,虽然注重体力锻炼,但对于农村那一套体力活,还真干不来,更不用说创新。

就算是村长的水平,周卫国也不敢恭维。

他可是五十多岁土生土长的老农民。

七十年代才建国二十余年?大环境是怎样的?

温饱已经能顾住了,但是工资收入普遍都不高。

所以,这是一个经济整体复苏的年代,这个年代的农民,吃苦精神,勤劳程度,比后世的人还要更好,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整体水平都不高。

举个例子来说,这个年代人们在生产队挣工分,一天赚十分,价值仅仅是两三毛钱。这就是当时农民生活的写照。

在今天看来,就跟听笑话一样。

而城市相对来说好一些,一九七五年,城市人均年总收入为五百一十二元。换算成月为单位,每个月只有四十二块钱。

就周卫国插队的这个村庄,人均年收入只有七十一块钱,一个月还不到六块钱。

其中还有很多人,全家合穿一条裤子,甚至有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还达不到四十块钱。

穿越前,李建军所在的村子,人均年收入甚至能够达到三万元,跟这个时代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简单点来说,每个月工资超过七十块,就算这个年代的高工资。

家里揣着一千元钱,走到大街上都硬气,而若是能存款达到一万元便能够成为全国的首富。

一九七九年,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才正式诞生。

难以相信吧?

这就是七十年代的现实。

周卫国自然不知道全国平均工资,但他知道,这个穿越给他造就了极大的机会。

就目前农村的这点儿活,在周卫国眼里,简直就是小儿科。

这话丝毫没有任何放大,让周卫国和这一群知青下乡,他们简直就是找虐。

要知道,周卫国上一世,带领着村民实现了人均收入达到两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年一千多万元。

这两者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现在的农民或者是知青,有几个能像穿越者周卫国这样高瞻远瞩?

又有几个能像周卫国这样,精通二十种手艺,任何一个拿出来,都能够快速致富?

种地高手,制姜糖,手工制秤,剿丝,弹棉花,吹唢呐,瓦匠……

吃完饭看编草鞋,周卫国显得有点心不在焉,甚至不屑于细看。

看着老婆婆一板一眼的教他们,周卫国真的是怕自己忍不住,直接给她上高难度的编织方法。

“婆婆,你这编织手法太老旧了,该改进了。”

“婆婆,我还会编织蝈蝈笼,做凳子做衣柜……”

直接把老婆婆气地来月经,岂不是罪过?

周卫国头扭到一边,开始回想起上一世各种手艺的具体制作,并且,仔细回忆着每一个细节。

想当年,为了一句艺多不压身,他跟着父亲走南闯北,拜师学艺,起得比鸡都早,睡得比狗都晚,一不小心还会被师父毒打一顿。

摆在眼前的这些农活,周卫国只消看上一眼,便能够迅速浮现出相关制作过程。

并且,那些制作的方法,像是烙印一样深深镌刻在脑海中。

一旦有需要,便可以像硬盘一样,读取,显示画面。

小CASE。

当初夜以继日的拜师学艺,如今却成为他发家致富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