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 魏征的礼物(1 / 2)明末李世民首页

李世民和观音婢大婚当日,还是非常喜庆的。

有天启皇帝朱由校和皇后张嫣充当主持人,李世民娶到了观音婢,说是不高兴都是不可能的。

就连魏征这个小黑子都送来了祝福的礼物,看着魏征拎过来了满满一麻袋礼物,李世民都有些出神,什么时候魏征也会拍马屁了?

还记得第一辈子的时候,魏征简直就是刚硬的不能再刚硬了,经常把李世民都怼的下不来台。

李世民被魏征怼的急眼了,回到后宫后就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宰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道:“是谁惹怒了陛下?”

李世民回答说:“还能有谁呢,就是魏征那个乡巴佬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

长孙皇后面对盛怒中的丈夫。既没有顺水推舟出言煽动,也没有唯唯诺诺,默不敢言。她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暂时不理会丈夫,退到里间,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

李世民十分惊奇,询问妻子的用意。

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

李世民听了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

后来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

李世民对于老婆长孙皇后的思念无法控制,天天哭个没完。

为了能够时时望得见昭陵,李世民下令在宫里建起了一个层观,好方便自己能够随时登高远眺,以解自己的相思之情。

有一天,李世民再一次登上层观,这次陪同他的正是魏征。

只见李世民深情款款地望了昭陵许久之后,泪眼朦胧地问魏征:“那就是昭陵,你看到了吗?”

魏征之前早就有耳闻,朝中同僚讲述过他们陪同李世民眺望昭陵的情景,亲眼见到才知道李世民有多悲伤,但是魏征又都觉得李世民身为一代帝王,李世民实在不应该如此深情地追思自己的妻子。

所以魏征在这样的场合却没有像别人一样随声应和,他先是装作没看见,直到李世民急得一指再指:“你好好看看啊,昭陵就在那儿呢!”

这时候,魏征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哦,臣子以为陛下在瞻仰献陵呢,原来是在远望昭陵啊!”

献陵,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和母亲窦氏合葬的陵寝,魏征这句话一说出来,顿时让李世民非常难过。

在那个以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李世民如此张扬的思妻念妻被人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

尽管李世民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人的真情流露。

李渊死了的时候,李世民都没有太难过,但是长孙皇后死了的时候,李世民就天天哭个没完,以至于得到了“自古能哭无出世民之右者”的称号。

到了第二辈子,魏征照样喜欢怼李世民,不过态度以后好了很多。

现在魏征居然给李世民整了一麻袋礼物来贺喜,实在是李世民都大吃一惊,这确实太稀奇了。

李世民打开麻袋一看,好家伙,还真是稀世珍宝啊。

满满一袋子都是番薯,土豆,玉米之类的作物。

看到这些东西,李世民两眼都在放光,急忙把魏征拉到一个小房间里问:“魏征,这些东西,是从哪里弄来的?”

魏征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嘚瑟道:“之前那些白色的胡人不是来到了华夏吗?我在几年之前花重金找他们求购各种稀奇种子,这些白色的胡人贪图银子,高高兴兴的就给我们华夏弄来了各种种子,我专门研究过怎么种植这些,只要好好种植一下,让老百姓吃饱饭不成问题。”

现在已经是大航海时代了,哥伦布已经前往美洲了,第一次抵达了位于中美洲的圣萨尔瓦多,此后返航回到了欧洲。

后来澳门成为了东西方的贸易据点,魏征为了坑死满清这群蛮夷,专门去过澳门,准备弄到些能帮助他反败为胜的东西。

但是魏征找来找去,也没能怎么成事,无心种下的番薯,反而是成功了。

魏征有点怀疑人生,然后找来各种种子开始种植。

几十辈子的努力,在失败了无数次以后,魏征终于知道该怎么种植这些作物了,他都算得上是农业专家了。

那些白色的胡人,他们将番薯带回了欧洲,显然并没有意识到此物的价值,更多的时候,只是将其当做从新大陆来的证明而已。

这些玩意对他们来说,只是彰显大航海荣耀的陪衬物而已,其作用也只是用于观赏。

但是对于华夏文明来说这就太重要了。

在魏征看来,华夏之所以在在大航海时代落后于这些西方的蛮夷,一方面是朱元璋的贪心,想全部吃下海洋的利润,一方面是满清这群蛮夷入关,让华夏都忙着折腾反清复明,错过了大航海时代的利润。

至于最后一点原因,纯粹就是华夏文明的道德水平太高的缘故。

道德和利润,很多时候只能选一个。

昂撒匪帮直接撕破脸皮,节操掉光光,自然是赚钱赚的飞起。

华夏这群老实人,节操倒是满满,但是不干匪事,自然就赚的少了,再被各种官吏一贪污,直接就把航海变成了亏本生意。

这,怎么行?

魏征是真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

李世民把番薯那在手里,越看越是喜欢,越看越是满意。

这东西,还真是比第二辈子的基因针还厉害。

但是基因针再厉害,也只能让李世民一个人延年益寿,可有了这番薯,却可以使数百数千万人得以活命啊。

就以大明目前的情况来看,根据魏征的统计,寻常的水稻,一年下来,也不过是收两石米而已,不过平均下来,四百来斤,北方麦子的产量差一些。

根据大明官方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

简单换算一下,一个青壮的男人,耕种一亩地,能得麦两百多斤,因而,一户人家倘若想要维持温饱,若是不耕种三五十亩地,这一户几口人,怕是难以果腹的。

南方的水稻产量则高一些,可高的也有限,不过是四五百斤而已,一户人家,没有十亩水田,想来也无法维持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