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5章 杀戮,开始了(2 / 2)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首页

有了这个孩子,徐家的地位就更稳固了。

除了徐家,还有一家也非常热闹。

那就是陈景恪家。

当确定太子妃产下的是男婴之后,就有无数人给陈家也送上了贺礼。

这份礼物,是送给未来皇后小圆圆的。

这可是老朱和马娘娘钦定的婚事。

嗯,陈景恪的两个孩子,姐姐叫圆圆,弟弟叫团团。

这是乳名,正式名字要到周岁以后才取。

这自然也是迷信。

古代医疗差,婴儿腰折率高。

百姓就认为,不给孩子取名,阎王爷的生死簿上就没有孩子的名字。

黑白无常就没办法来勾魂,以此来保住孩子的性命。

还有一些风俗,比如给孩子取贱名,好养活。

比如什么狗蛋、粪叉、箩筐之类的。

陈景恪自然知道,这都是迷信思想。

但还是那句话,反正又没啥害处,何必一定要纠正呢。

等生活条件达到了,风气自然就扭转过来了。

所以,他也没给孩子取正式的名字,而是用了乳名。

嗯……他知道近亲结婚不好,但只是一代人是不会有问题的。

怕的是三五代近亲结婚,甚至几百年上千年,都是几个固定家族联姻。

这样才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所以,并没有强行反对这门婚事。

等后面科技水平略微提高了,在顺理成章的提出相关理论,并禁止近亲结婚。

这样更加的水到渠成,遇到的阻力也会小很多。

言归正传。

对于大家迫不及待讨好未来皇后的行为,陈景恪又好气又好笑。

你们现在就送礼,是不是忒早了点?

福清倒是非常开心。

陈远和冯氏就更别提了,陈家娶公主就算了,竟然还能出皇后。

搁以前,他们做梦都不敢想这样的好事。

不光是外人对陈家的态度有所改变,就连亲朋友的态度,都有所变化。

比如徐达,直接就将圆圆当自己家的了。

至于老朱、马娘娘他们,就更别提了,就差把孩子抱宫里自己养了。

朱雄英更过分,直接以爹爹自居。

关键他不光喜欢圆圆,连团团也一起喜欢。

一见面就是‘爹爹来看你们了’,完全无视了他和这俩孩子同辈分的事实。

不顾也没人纠正他就是了。

大家各论各的就好。

而且他喜欢两个孩子,不是更好吗。

太子嫡长子的诞生,也让许多人看到了机会。

这是天大的喜事,那自然要‘喜’起来,沾了血岂不是就不美了?

万一血煞之气冲撞到这孩子怎么办?

于是,就有人借机上奏,希望太上皇能暂停杀戮,为孩子祈福。

孔家的人,也上了贺表以及请罪书,希望太上皇能看在圣人的面子上饶过他们一次。

以后他们保证悔过自新。

然后……这些人就全部被罢官了。

朱元璋在朝堂明确表示,孔家罪大恶极天理难容,不查清楚愧对天下苍生。

敢再有为其求情者,以同罪论处。

至于孔家,老朱也没忘了他们。

下旨将其家族子弟全部圈禁在曲阜祖地,没有圣旨不得放任何人外出。

并命军队进行封锁。

执行此事的,正是刚刚参拜过孔庙的李善长。

这下,朝野终于明白了老朱的决心,再也没人劝说。

但也有很多人开始担心孔家,害怕朱元璋惩处太过。

很多读书人自发前往曲阜,准备包围圣裔。

老朱听闻此事,冷笑道:“既然他们要去送死,那就随他们去好了。”

“让方孝孺将此事发表在报纸上,咱倒要看看,有多少人效仿。”

陈景恪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连忙劝道:

“陛下,这么做要死的人就太多了。”

老朱训斥道:“妇人之仁,到现在你还不明白吗?”

“顽固腐化之辈,是不会被教化的,只有以雷霆之势将他们彻底扫除。”

“才能为新法腾出施行的空间。”

朱雄英也支持道:“纵观史册,不流血的变法有几个能成的?”

“什么叫革?剥下来的兽皮叫革。”

“革新就是要把旧法的皮剥下来,换一层新皮,是注定要流血的。”

“况且,这次去守护孔家的,要么是儒家的死忠,要么是沽名钓誉之辈。”

“这些人活着,只会成为新法的障碍。”

“借此机会,将他们一网打尽,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

朱元璋大笑道:“雄英说的好,为君者就得有此雷霆手段。”

然后对陈景恪说道:“你啊,仁慈是你的优点,但也是你最大的缺点。”

陈景恪苦笑道:“是我太天真了。”

他自然知道,革新必然要流血。

上一世流了多少血,才升起了太阳。

但真正深处其中,看着这么多人送死,他还是有些于心不忍。

正如老朱所说,这是他的优点,但却是政治家的最大缺点。

当然了,反过来说,这也是皇家敢于信任他的主要原因之一。

——

新一期的报纸,措辞更加的严厉。

再次质问理学大佬,你们被百姓称作大明的良心,道义的守护者。

扪心自问,对得起这个赞誉吗?

并直接点明有人在朝堂作妖,试图保住孔家免受责罚。

只不过太上皇这次不没有退让,罢免了所有求情的官员。

这里,狠狠的吹捧了一波老朱。

为何当初理学逼迫太上皇惩罚皇子和驸马,太上皇容忍并照办了?

是他老人家怕了吗?

不是,是他老人家知道,百官说的是对的。

即便是他自己的亲骨肉,也忍痛惩罚了。

就是为了还百姓一个公道。

所以,太上皇并不是逼迫着这么做的,而是他自己想这么做。

只不过理学派那些官吏沽名钓誉,将这个功劳揽在了自己身上。

现在处理孔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孔家可是圣人之家,对他们的犯罪行为,太上皇依然要求秉公执法。

反而是之前咄咄逼人,以道义自居的理学派官吏,拖拖拉拉到现在都没个结果。

通过这件事情就可以证明。

真正心怀天下的,是太上皇他老人家。

理学和理学官吏,不过是伪君子罢了。

这篇文章一出,那可真的是啪啪打脸。

很多官吏受不了这委屈,要求太上皇严惩方孝孺。

然后,他们自己就被严惩了。

反倒是刘敩、赵叔才这些理学领袖,全都选择了三缄其口。

如果说影响力最大的,还要属最后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讲的是,有很多儒生无视孔家的恶行,竟然不顾朝廷禁令前往曲阜试图营救罪犯。

这就是你们所谓的道义?

你们到底是在追求道义,还是在追求权力?

在民间,这篇文章坐实了理学派伪君子的标签。

原本很多迟疑的人,也终于认同了这个道理。

有人或许会说了,这就相信了?也太无脑了吧。

然而这才是符合传播学规则的。

传播学最大的规则是什么?

两个词概括,简单、肯定。

简单就是,传播的东西必须简单易懂。

肯定就是,话语不能模棱两可,必须铁口直断,事情就是这样的如何如何。

越是这样的话,传播的就越快,范围就越广。

辟谣的话为何没人听?

因为太复杂了,不利于传播。

现在也是类似的道理,理学肯定有其长处,理学派好人也非常多。

可你要是给百姓解释这个道理,他们听不听得懂且不说,主要是不爱听。

他们更喜欢听简单、肯定的。

理学派就是坏,因为他们包庇孔家。

总之就是,老朱他们布了这么久的大局,在这一刻终于成了。

理学开始被民间质疑否定。

这篇文章还造成了一个后果。

那就是很多读书人看到这篇文章,突然发现原来还能这么干。

于是也加入了保卫圣人之后的行列。

有些人是真的出于心中道义,去保护孔子后人的。

更多人则是为了求名。

这么大的事件,要是参与一下,那就是一辈子的资历啊。

至于危险……富贵险中求吗。

更何况,这么多人过去,难道太上皇还能都杀了不成?

于是,前前后后有一万余人前往曲阜,保卫所谓的圣裔。

在老朱的步步紧逼之下,刘敩等人也知道不能再拖了,于是给出了一份审讯结果。

然后老朱当场发飙,拿出锦衣卫收集的证据,询问为何少了足足六成的恶行。

刘敩等人给出了两个理由。

其一锦衣卫多有夸大之言;其二负责审讯的官吏多有包庇,他们也被骗了。

老朱被气笑了:“寡廉鲜耻至极,咱真是瞎了眼,竟被你们这些无耻之辈混入朝堂。”

“陈瑛,你来告诉群臣,到底发生了什么。”

因为之前逼宫的‘功劳’,陈瑛在理学派的保举下恢复了官职,有资格上朝了。

刘敩等人的脸色顿时就变了。

陈瑛?他背叛了?

尤其是左川,更是不敢置信的看着站出来的陈瑛。

自己如此器重的后辈,竟然背叛了?

但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必须要想办法应对。

陈瑛可是全程参与了他们所有的重大决议。

于是,赵叔才出声说道:“陈御史,很多事情你可也是参与者,这条船翻了,你也难逃一死。”

能当场说出这句话,可见他是真的慌了。

陈瑛讥笑道:“赵学士何出此言?”

“下官心中从始至终只有一艘船,一杆旗帜,那就是太上皇。”

闻听此言,反应快的已经有所猜测。

这人,是太上皇安插进来的?

一旦产生这个想法,那陈瑛之前种种奇怪行为,都有了解释。

而且,这也符合太上皇的做事风格。

毕竟是能创造出锦衣卫的人。

在理学内部安插一枚钉子,是很正常的。

而且大家有理由怀疑,钉子不只是陈瑛一个。

这让一众理学官吏,心中更加惶恐,总感觉身边谁都是可疑的。

接着,陈瑛就将这些人的算计全都说了出来。

就是断尾求生。

孔家出几个背黑锅的,罪名能隐藏的就隐去,隐藏不了的就推到背锅侠身上。

至于理学派官吏……

让太上皇自己看着办吧,他处置谁谁就去死,不要攀咬他人。

剩下的人,要照顾死者的家人。

其实都在大家意料之中。

然而这都是私底下的事情,是见不得光的。

此时被陈瑛当众说出来,那就是欺君之罪。

果不其然,老朱大怒:“来人,将刘敩、赵叔才、左川……全部下诏狱。”

他一口气点了三十几个人的名字,全都是理学派在朝堂的中坚力量,也是之前逼宫的主力。

一群锦衣卫冲入殿内,将这些人全部拖走。

朝堂直接空出了一大块,群臣皆瑟瑟发抖。

所有人都知道。

杀戮,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