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章 一块八(1 / 2)包氏父子:我包国维只用司丹康首页

看着学费账单,五十一块钱。

包国维目标很明确,他得在省立志诚中学一月二十二号开学之前,把学费给挣到。

民国18年,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袁大头”,也就是大洋,又叫银元。

学费五十一块,就是五十一个大洋。

老包在秦公馆一个月工资是七块大洋,他想给儿子掏这笔学费,得足足攒七个月,还得再找胡大借两块,才能凑齐。

包国维打算自己解决这留级重修的学费,不想让老包为“小包”的倒数第一名学业“买单”。

在包国维看来,

赚钱有两种方式。

第一,体力。

第二,则是脑力。

用体力的,出卖肉体和汗水,只需要一双手,从事机械地搬运工作。

比如秦公馆后厨里的厨师胡大,厨娘翠翠妈,秦七小姐的通房丫头翠翠,包国维他爹老包,也属于此类。

翠翠是丫鬟,侍候七小姐秦夭夭日常起居,洗衣做饭,打扫闺房,需要的也不过是一双手罢了。

厨子胡大在后厨热火朝天地炒菜,需要的也只是一个能掌锅和颠勺的粗壮大手罢了。

这些靠着“脑力”来挣钱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工资低,活又脏又累。

当然,翠翠和厨子胡大也不是不想靠“脑力”挣钱,但他们没念过书没有文化大字不识几个,怎么发挥“脑力”?

“脑力”的前提是会识字,能看到报纸书籍。在民国这个时代,能识几个大字,生活会过得很舒服,别的不说,家里孩子识了字,那就能去当铺和酒楼给账房先生当学徒,只要站在柜台上,打打算盘,记记账,这不比外面挑担呦呵的小贩,码头扛大包的苦力,风里雨里拉洋车的车夫,侍候客人的跑堂伙计……要轻松的多?

这还是识几个字的前提下,这要是考了大学,留了洋,镀镀金回来,那就是苏州城各大银行抢得要的经理,洋医院的主治大夫……这工资,拉黄包车的拉一辈子都挣不到。

再有,一些天赋出众的知识分子,在文字上天赋异禀,随便写篇文章作首诗修修改改,给《新青年》《小说月报》《新月》投稿,一个月投它四五篇,几十几百的稿费,信手拈来,这不比码头扛大包舒服?

钱多,事少,轻松还不累,是“脑力”挣钱的优点。

当然,这个前提是要具备“知识”和学历。

所以在民国,财富差距很明显。

用“脑力”挣钱的,大部分都是秦老爷这些商人或者官员家的儿子,比如经常来找秦大少爷的高科长,就是大官的儿子。

有钱人早早给子女创造条件,铺好道路,只要秦天赐秦夭夭们按部就班地上学堂,回头毕业了,秦老爷自然会在自己管理的公司给他们安排职位,是想当经理呢,还是想当财务呢,都是秦老爷一句话的事。

没有钱的,能填饱肚子就很不容易了,哪还有心思给自己子女安排道路?

放养呗,所以拼不了爹妈的穷人家的孩子,只能靠自己,要不努力用功读书,争取以后用“脑力”挣钱吃饭,运气好了遇到贵人了,那或许还能翻翻身,摆脱苦日子苦出身。运气不好的,靠薪水也能过个温饱日子,不受苦不受累。不想念书的或者没条件念书的,要不就辍学当个文盲,去码头扛大包,去酒楼当跑堂,卖“体力”,挨客人骂,挣那可怜的堪堪能养活自己的稀薄薪水。

这个世界是这样的,无论是民国还是包国维前世,社会的运行规律,始终如此。

财富,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穷的吃不饱的,总是大多数人。

包国维穿越到了《包氏父子》,成为了秦公馆仆人老包的儿子,他如今的身份,就是这个“大多数人”。

但包国维又和翠翠这个厨娘女儿不同,他前身念了书有了知识,具备了“脑力”挣钱的条件,

更何况,现在的他还带着前世的记忆。

“搞钱第一步,本钱!”

说干就干,包国维将身上的口袋搜刮了一通,找到了三毛钱,放在了书桌上。

他继续搜刮,把“小包”的书桌抽屉,书架,衣柜衣服口袋,枕头底下,床铺下,床下盒子……除了老包的东西,基本能搜刮的地方,都搜刮了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