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6章 荀令君坚决不信你(2 / 2)三国:谁让他做谋士的?首页

“屁,”张韩直接白了他一眼,“愉快得要命,你根本不懂。”

“你成婚了吗?”张韩直接斜着眼睛看他,没好气的说道。

“快了。”

曹昂已经有危机感了,因为他若是不成婚,日后曹丕是不能成婚的,家中的女子出嫁倒是没这么严肃的规矩,但是曹昂和张韩的身份不同。

曹氏可以用一女来彻底拉近张韩和曹家的关系,同样曹昂的婚事也必须要有足够的意义,需要精挑细选,张韩估计,就在攻克冀州之后,如果不是颍川的世族,那就是清河的世族。

除却这些不会有别的可能。

丞相一定会精挑细选。

“没吵架,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张韩回头和曹昂一路走着,问及了南临县为试点的事,还有钱庄与牙行的开设,早上曹昂去忙,应当就是去尚书台和校事府走动。

“戏府君那里没什么问题,但荀令君说,”说到这,曹昂忽然顿住,然后用一种可怜的神情看着张韩。

张韩愣了愣,问道:“怎么了?荀令君能说我什么,他必然是觉得此道可为百姓富足,献上一份微薄之力吧?!”

“并没有,”曹昂无情的打断了他,道:“荀令君说,若是我来主持无妨,若是伯常参与,他必不同意!他不相信伯常的人品。”

“哇擦嘞!?”张韩直接惊呼起来,他内心是瞬间崩溃的,料想不到,当初儒雅随和的荀令君,浓眉大眼的荀令君,怎么也变成这副模样了,你居然不相信我!?

“不是说我不掺和吗?!都已经说好了你主事了!”张韩就觉得奇怪了,明明一早就已经说好了的,怎会变成这副光景?!

“是的,他就是不相信你不掺和,而且我话刚说出去,他马上就问我是不是你回许都了。”

曹昂满脸敬佩的神情,“不愧是荀令君。”

“这时候就别夸了吧!”张韩嫌弃坏了,瞪了曹昂一眼,满心都是五味杂陈,他感觉自己的人品和名声,有必要再想办法拯救一下了。

“啧,”张韩深吸了一口气,问道:“有没有娇嫩的鹿肉,羊肉,叫御厨来帮我做一顿饭吃,再去东山窖藏的美酒,我心伤缓一缓。”

“晚上准备马车,送我去乐坊雅舍,我和府君聚一聚,这荀令君太伤人了……”

曹昂:“……”

我是中郎将,你是罪人。

伯常。

你甚至不愿叫我一声大舅子,而且还如此霸凌我。

……

尚书台。

荀彧看着手中的书简,已经形成了简略的文字,在南临县建立牙行、钱庄的事,他已经反复看了十几遍,最后在下方的批语之中,写了简单的一句话:需再加工坊、土建坊。

他看了许久,发现除却农耕兴旺之外,想要让南临县构成繁荣之景,还需要工造之事,因为农耕是长达一年几次收成的劳作,并非能短期收成,百姓囤积一年的钱财,若是都存入了钱庄,他们会焦虑。

人心若是不稳,自然不会信任牙行和钱庄,这两处地方都会因此而变得荒废。

但若是加上工造和土建两事,就不会那么单调了。

土建囊括了水利、城防、房建和山地的开垦等事,每月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不光是南临县本土的百姓,连周边的县乡都可以派出人丁来聚,赚取钱财,这需要朝堂拨付钱财。

或者是张韩自费。

看到这,荀彧又划掉了张韩这两个字,改成了中郎将曹昂。

而工造,则是囊括了张韩一直主张的手工、轻工几业,这是惠及妇女、巧匠、木匠、瓦匠等等,各类匠人之事,若是南临县的工造足够,可以让上万人得到工事赚取钱财,那么农耕、工造等,便可一同繁荣。

不出一年,连南临县的整个面貌,都会变得无比繁华。

这一点,荀彧在思索片刻后就能看出来。

接着,他又加了一句“以文汇之地,吸引贤才入县,办学讲学,方可吸引天下学子”,这一点,便是让南临县拥有文化底蕴,成为文人之乡,毕竟这里本来就是颍川,颍川是多年的文汇之地,百年世族均处于此。

写到这里,荀彧才算是颇为满意,南临可以成为下一座许都,说起来倒是不错。

“如此,便可上呈陛下,”荀彧轻抚胡须,微微舒了口气,“伯常此举,可谓用心良苦,但此事决不能让他插手,必须是大公子。”

他心中坚信此点,张韩若是插手,以后的下场绝不会好,在多年之后,很可能会被人以此事来离间,导致他和曹氏离心离德,就算是不会被立刻惩治,也可能会疏离。

或许,谁都不愿看到这一幕。

“伯常还是没心没肺点好,现在这个状态,挺好的,”荀彧轻笑了一声,而后收起了表情,重新恢复板正的面貌,他其实平日里很少笑,只有想到真心觉得高兴的事情,才会面露笑意。

张韩就是为数不多的让他开怀之人,毕竟他真的有很多办法,可以让大汉变得更加繁荣平稳,让百姓能够过得更加安定。

荀彧现在不喜朝堂上的士大夫一族,因为看到他们的道貌岸然,同时也不愿让丞相误入歧途,导致日后自己难以抉择,可其实,这些年多次想到这些可能让他动摇的未来,都已经有过抉择了。

他的心,已经在多次朝堂逼迫,丞相退让、仁德、以臣侍奉大汉之中,逐步的倾倒向了丞相一方,只要日后有足够的理由,而不是威逼,或许都能接受。

“如此,也算是让伯常能够安然转变。”

荀彧安排好了这些,让人把奏表呈入宫中。

宫内的刘协已经长出了胡须,正在铜镜之中看着自己的样貌,他感觉,这些年过去,已经成长了许多,对于政事、民事,也心中更为了然,可以有不少策论来印证许多政令。

再也不是当年的朕了。

“若是朕能主持民政之事,或许也可让一地富足,百姓安居乐业。”

刘协喃喃自语。

他现在信心爆棚。

觉得自己简直英明得一批。

很想大显身手!

忽然,有人禀报,送来了尚书台的一封极为重要的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