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纱厂(2 / 2)包氏父子之我是龚德铭首页

“一看将来成就就不低”

诸如此类客气的话。

转了一圈后,也让龚德铭对于纱厂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厂房并不是只有一间,而是一间间集中分布在这一大片厂区中。厂房像是后世东北废弃的厂房一般,顶很高,墙上还可以看到裸露在外的红褐色的烧制土砖。

来到龚世宏的办公室,说是办公室,其实也就是一个较大的平房罢了,里面就龚世宏一个人办公。

“你昨天说你想做点事,想好做什么了吗?”

“还没,昨日去郭纯家玩,一路上看见灾民,想到我们国家现状,总想做点什么,但发现自己高看自己了,啥也做不了”

“哈哈哈,你能有这个想法我很高兴,当年我也和你一般,总想做点什么,出国留学。回来看见军阀混战,不想去官场,便响应实业救国的口号,但现在实业也日趋艰难。”

“嗯,父亲不是做得很好吗,厂子做得这么大。”

“唉,你不懂,兵灾,人祸,苛捐杂税,虽然厂子大了一般人不敢来打秋风,税也正规许多,但一打仗就有人来摊响。

还要和外国资本竞争,他们不交税,机械更好,成本更低,有的甚至单靠剥削工人就有极大的利润。实业救国,何其难也”

“你现在年龄尚小,不然我还可以给你弄个一官半职。当下,你要做事的话可以搞点实业。给你提供点资金,介绍一些生意伙伴给你认识,这是我目前唯一能帮到你的了。”

“知道了,父亲,我思考几日”

“嗯,这几日你没事的话就在厂中待着吧,多学习学习”龚世宏还煞有其事的叫人在他房间多放了一张桌子,让龚德铭给他当秘书。

说是秘书,更像是联络员加文书。平常给他抄抄订单,然后任务分送各车间。有时间,龚世宏也会给他说说厂子的事,有点皇帝教太子的感觉。

待了几日,龚德铭也大概清楚了纱厂的情况。

厂里有接近四万个锭子,300张布机,一千二百名员工,三百多万的资本,这个规模在苏州也是首屈一指,但放眼全国就差了许多,并且这还是在龚世宏有与英国人良好关系,稳定市场的情况下。

工人除了一线的普工,还有各车间的搬运工,以及一些如水房,配电房之类的附属设施。

家中产出的棉纱一部分是直接运到上海英租界交给英国人。他们会将棉纱运往海外,如英国本土,或者南洋,也有一部分会在上海销售。

另外一部分会发往南京、杭州等地。最远就到九江了,并且在这些地方只有很小一部分市场。

但不得不说,现在的市场比起后世无疑是一个蓝海。虽然有外资竞争,营商环境差。但国家总体生产力低,供需差距大,产出来的东西不愁卖。

马上到出货的日子了,这几天龚德铭每天家、厂子两点一线,比龚世宏这个老板还勤。白天厂子里转悠,观察学习,晚上小翠早已暖好了被窝,生活乐如仙。

但厂子的经营他也没有插手的机会。不是他没有什么好的建议。除了大家觉得他只是一个还行的公子哥外。还有就是厂子的生产早已固定、标准化,每个人都干自己的工作,你骤然提出要改变,那大家都得停下来,工厂最怕的就是机器停下来,一停就是白花花的钱。

现在的这些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它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你想改变一点,但它所带动可不是一点,工厂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生产,生产必须两元素:机器和人。哪怕是全自动生产,那也只是在可替换岗位上将人力替换。

在工厂里,所有的管理制度都是围绕着机器来的,核心是机器,管理制度服务于机器,想通过改变管理制度让效率有很大的提升几乎不可能。

机器和人是在厂子一建立就确定下来的,引进机器、训练工人。你想改变,只能使用新机器,培训新工人,开新生产线。如果在旧有的基础上改,还不如重新再建生产线。

后世的生产、管理无疑比这个时代高明许多,效率更不可相提并论,但那是科技发展的原因。

前世那些管理学的案例,基本都是在互联网,金融等服务行业,通过改进管理系统让企业更好。制造业几乎没有,因为机器的上限就是工厂的上限,你的管理制度能将机器效率发挥的百分之百那是最顶级的了,单这一点基本上就没人做到。

所以,龚德铭并没有在厂里指手划脚,平常就是到处转悠,不懂就问问周围人,多看多学。

想指手划脚,还是得有自己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