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章 要权(求鲜花!)(1 / 2)天纵奇才,朱雄英首页

“所以,你觉得这些流言可以中伤到你父王吗?”

朱雄英轻轻摇摇头。

莫说是谣言,即便是真的,有着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朱标也是不可能有任何事情的。

朱标扫视了自家儿子一眼,一甩袖,将手背到身后,突然身涌现一股十足的自信和霸气。

“英儿,父王知道你聪慧至极,可你爹我也不是愚钝之辈。

你皇爷爷在吴王时,我便是世子,之后被封为太子,更是监国多次。

而后慢慢从你皇爷爷手中接过朝廷的一部分重担,这些年不能说大明文治方面有我一半的功劳,可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功绩。

若我连你那几个叔叔都震慑不住,以后又何以为君。

所以,英儿不必操心,此事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

说完,朱标呵呵一笑,接着补了一句。

“父王我之前说的,政务繁重想要偷个懒休息休息可没骗你。”

话一说完,朱雄英脑海里便灵光一闪,随即惊讶的看着自己的便宜老爹。

只见朱标对着他神秘一笑,他顿时肯定了自己的猜想。

这些流言的散播竟然是太子自己干的!

朱雄英平复了复杂的心情,望了一眼端坐在绣凳云淡风轻的太子朱标。

看来东宫势大,参杂了太多的居心叵测,首鼠两端的小人,已经到了不得不清理一番的地步。

而这次针对太子的事件就是筛选的过程。

其实,想想也是。

朱元璋没死,那些藩王哪敢针对太子,这父子两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即便朱元璋死了,以朱标的威望也不会有藩王敢蹦跶出来找死的。

想明白之后一切就都通了。

“是儿子多虑了。”

朱雄英还是小看了自己的便宜老爹,也是他对于朱棣未来夺得天下的历史结果太敏感了。

太子朱标听到儿子这样回答,也知道朱雄英猜到了,于是微微颔首,

“不要气馁,你能够想到这么多,已经很厉害了,只是对于时局朝政不太了解罢了。”

对于这件事情朱雄英只是做一个提醒,具体的事情还要老朱和太子解决。

此刻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他当然不会有气馁的感觉。

说到底,这对于稳如泰山的太子来说,就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现在他沉默不语,而是在思考朱标说的另外的一件事情——朝廷政务过于繁重。

他时常前往文华殿,即便是奉天殿也去过多次,所以很清楚老朱和太子每天要处理的政务有多少。

小山一般的奏折邸报和密文,分别堆在皇帝和太子的书案前,让第一次见到那般场景的朱雄英太阳穴直跳。

老朱,作为皇帝无疑是最勤奋的,“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他自己对于治国理政甘之如饴,并不觉得的劳累。

可其他人却并不这么觉得。

就连极为优秀的太子都要偷懒休息。

更不要说后世那些子孙了,连几十年未过朝的皇帝都有。

而一直想要做成几桩大事的朱雄英,更不愿也不会让自己困守在这些琐碎的政事面的。

现在倒是个好机会,他要把内阁那套机制给拿出来。

明朝以前的朝代,在有宰相制度的时候,皇帝还不敢过于嚣张跋扈地对朝政进行指点,对于其个人的欲望也还有限制。

除非是那种聪明、有权威的皇帝,敢于用自身为赌注,压制宰相派系,才能大手大脚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先秦时期,宰相的权威和国君大抵是平行的,国君和宰相的相交点并不多。

宰相自己就能操作国家机关。

所谓“政由葛氏,祭由寡人”的情况并不是很少的。

这个时期的贵族政府扔开君主一样可以运作,大抵是很高明的。

等到没有君主支持,就不能把握国政的时候,已经是战国后期了,奴隶制下的贵族联合政府趋于解散,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到了秦汉时期,皇帝的权威经由制度确立后,宰相的法定权力自然有所缩减,但是依旧是文官集团的领袖,皇帝也不得不加以尊重,甚至于继续“坐而论道”。

这一时期贵族衰落,士族兴起,这里的宰相还算是铁板一块,皇帝要干扰朝政,宰相的人选一定会轮换,才可插手。

经过战争的血与火以及华夏文明对少数民族的开化指点。

唐宋时期的皇权权威开始由华夏之主变为华夷共主,真正的天下体系在这一时期确立。

华夷之分从地域变为文化的,愿意加入华夏文化并成为一分子的,当然是华。

而不愿意的自然是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