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二章 法、仁、义、情(2 / 2)包青天:从七品知县到执掌阴阳首页

律法只是条框,是一条准则,不能说话,不能做事,需要人来执行。

是人都有贪念,都有私心,无法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

就好比龙树生一案,他残忍杀妻,展护卫不也认为他不该死么?

之所以你有如此想法,只因你并未从法律层面出发,对法律的认知不足,局限于小仁小义。”

展昭道:“人生在世,不应是一个充满仁义、情理的世道么?”

“那是自然!然而,仁、义、情却有前提。不能凌驾于律法和规则之,破坏规则的仁义,只是小仁小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切以国家利益出发。”

“仁、义固然是道德准则,然而过乎仁,过乎义,将会导致人人都以仁义之名,行暗昧之事,以致社会动乱,人心败坏。”

“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在乎后天的教化。仁义的教化固然能约束有德行之人,却约束不了人性之贪婪。”

“唯有律法的约束,方能使人敢想而不敢为。即便无德无行之人,有律法约束,才能老实本分。”

“无行无德,令人痛恨,却只能道德谴责。律法却不同,违背律法,却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便是律法的要义所在。”

“律法不因人的身份、地位而改变!便是王子作恶,也应受到处罚。”

展昭大感开了眼界,对包拯的学识的渊博和高深的见解颇为叹服。

却也心生疑问,道:“可律法也有不近人情之处。”

包拯道:“不错,律法也有其弊端,也有其滞后性,在所难免。但却是维护国家社会安定,最有效,最便捷的武器。

律法或许有弊端,却是目前最优的国家武器。比之仁、义、道德之约束,更加行之有效。”

展昭道:“大人所说固然在理,可律法也有管不到的人和事,皇亲国戚,王孙贵胄,豪强地主。

他们何曾受到法律的制裁,受苦受难的,最终还是无权无势的穷苦百姓!”

“哎……”

包拯长长叹了口气,“这是国家制度的缺陷,只有等到社会进步,方能弥补这样的缺陷。

眼下,你我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但求无愧国家,无愧百姓而已!

只要初衷不改,总有一天,天下会太平!”

包拯这番话让展昭和公孙策均感到困惑和奇怪。

尤其“这是国家制度的缺陷”几个字,委实叫人不可理解。

所谓的缺陷是什么?

大宋的制度有什么问题么?

在他们的认知里,一个国家是否安定,但看能否遇一圣明君主。

当今天下之所以乱,盖因天子尚未亲政,朝廷大权掌握在太后刘娥和太师庞籍手里。

太后刘娥一介女流,性格懦弱,处处向权贵妥协,对辽国更是一味跪舔,国威无存。

庞太师又手握兵权,结党营私,排除异己,陷害忠良。

这才是动乱的根源。

只要扳倒刘娥和庞太师,让天子亲政,大宋即能转危为安……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自然也怪不得展昭和公孙策,和聪明愚昧无关。

公孙策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智慧过人,你能说他愚昧?

展昭走南闯北,武功盖世,行侠仗义,大智大勇,你能说他愚昧?

一个从小生活在封建君主专治王朝下的人,忠君爱国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要他们去想象一个没有君主的社会,简直是天方夜谭。

“大人所说的制度缺陷是什么?”

公孙策紧皱眉头,忍不住心中好奇和困惑道。

“这个嘛……”

包拯顿了顿,欲言又止。

不是不想告诉他们,所谓的制度缺陷乃是因君主专制,是真的不敢啊!

他还没这么虎,和一个古人谈论民主专政,社会主义……

怕是嫌命太长了。

“展护卫和公孙先生之所以对律法产生怀疑,只因当今大宋朝廷的吏治腐败,权臣把持朝政,结党营私。

唯有皇早日亲政,扳倒权臣,方能肃清朝政奸臣,那时自然国泰民安。”

听到包拯的这个回答,展昭和公孙策都极为认可地点点头。

但很快,公孙策脸便便浮现出一阵苦笑,显得很是无奈,叹道:“想要整顿吏治,肃清奸臣,谈何容易?”

包拯道:“整顿吏治需循序渐渐,需天下贤能共同努力。

你我掌管定远小县,只需做好分内之事。其他的,也不是你我所能管得了的。

你我只要齐心协力,排除万难,终有一天,必能创造出一片清平世道,朗朗乾坤!”

“大人所言极是!”

公孙策心中一热,再度振作精神。

看到包拯这副坚毅之态,展昭也不禁热血沸腾。

心想,大人若能言行如一,不变初衷,也就不枉了他南侠牺牲一场。

须知,对一名江湖人而言,舍弃快意恩仇潇洒自如的江湖生涯去投身官府,需要莫大的勇气。

所牺牲的,也不仅仅只是无拘无束的自由,还有在江湖中的名声名望。

他本就嫉恶如仇,投靠包拯,自然是为了更方便惩奸除恶,杀出一个清平世道。

但他投靠官府,也被江湖同道所不能理解,多半将他视为“朝廷鹰犬”了。

庆幸包大人爱民如子,执法如山,廉明公正。

若是一个外忠内奸、道貌岸然的大贪大恶,他南侠展昭可就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一辈子都要背污点和骂名。

包拯余光瞥了展昭一眼,见他沉默不语,若有所思,问道:

“展护卫投靠官府,可是心有所悔?”

飞卢18周年品牌升级回馈读者!充100赠500VIP点券!

(活动时间:8月10日到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