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比天灾更可怕的永远是人祸
武英殿前的台阶,刘伯温正抬头望着有些灰蒙蒙的天空。
即使雪花落在了头顶和肩,也毫不在意。
老朱和朱标远远地就看见了,于是都加快了脚步。
“刘先生,外边天寒,随朕进殿吧!”
仿若发呆的刘伯温闻声才回过神来。
“圣驾亲临,臣未觉察,大有怠慢,请皇责罚。”
刘伯温立马跪拜在了老朱面前。
“刘先生,无需多虑。”
老朱说着扶起了刘伯温。
“刘先生,饭菜可还可口?”
“臣叩谢圣恩”
刘伯温此时的内心也一阵翻涌,说着又要跪,被老朱硬拉着不让。
“免礼。”
“朕刚刚远远的就看见刘先生在观天,不知有何收获?”
“不瞒皇,臣最近都在观测天象。今年可能要遭逢二十年难遇的寒冬,臣今日来就是请皇早做准备。”
老朱和刘伯温走在前面,朱标跟在后面听着。
“刘先生此番预测有几分把握?”
“回皇,五六分吧。”
“哦……”
老朱也似乎在思考。
不多时,三人边进了武英殿。
“来人,给刘大人看座。”
老朱、朱标便和刘伯温一起坐在东南角的暖炉边。
“刘先生,我听标儿讲你在半年的课讲过流民的问题,而且还说到了人祸。”
“回皇,那是五月中旬的课,但没有讲完。”
“哦,那今日就烦劳刘先生把课给咱和标儿一起讲完吧。”
“是,皇。”
“皇,臣以为造成目前流民难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天灾、地异和人祸。”
“所谓天灾就是风不调雨不顺,冷热失常,旱涝无情。”
“所谓地异就是水不服土不同,南北存异,东西有别。”
“所谓人祸就是什么战争瘟疫,贪官污吏、流氓地痞。”
“有天灾的地方必有人祸,而地方的不同又导致了具体而实际的差异。”
“皇,其实比天灾更可怕的永远是人祸。”
“刘先生,你仔细说说。”
“皇,古人常说水火无情,旱涝由天。其实此言差异。”
“一千多年前,先秦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灌县治水,尚能治理汶江,消除旱涝,引江水灌溉成都平原,从而养成千里沃野,成就天府之国。”
“为何元末就各地频发旱涝灾情,导致民不聊生呢?”
“臣以为这大抵是因为元廷地方官员经年累月的乱政、懒政。”
“倘若地方官员都因势利导、积极作为,修缮堤坝沟渠,兴建水利,哪儿会有那么多的赤地千里,洪水猛兽。”
“刘先生,你这么一说,朕大概懂了:父母官不担当,子女还怎么活。”
“皇圣明。”
“那刘先生就目前的流民问题,人祸的主要原因又是在地方官员身吗?”
“回皇,目前流民问题的人祸主要集中在三点。”
“第一点,元末连年的战乱导致百姓人心惶惶,背井离乡。”
“正所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第二点,地方各种苛捐杂税对百姓的严盘剥。”
“正所谓:苛政猛于虎,百姓多受苦。”
“第三点,贪官污吏和乡绅恶霸对百姓的土地兼并。”
“正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刘先生,这第一点咱知道,可这第二、三点是不是太危言耸听了。”
“皇,臣想着第二、三点,太子比我更有发言权。”
“哦?”
“回父皇,自从刘先生在课讲解一部分流民的问题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推敲,但是就是想不太明白。”
“于是,就私下请教了刘先生。刘先生告诉儿臣:‘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所以,儿臣索性一有空就去应天周围进行实地调查。”
“截至目前,历时三月有余,跑了扬州、苏州、常州、安庆、太平几个府。”
“标儿,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