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丰十一年,那时27岁的慈禧太后与慈安并肩,联合恭亲王奕欣掀起了一场辛酉政变,拉开了她首次垂帘听政的序幕。”
“正是在慈禧的政治盟友恭亲王奕欣的精心策划下,朝内重臣纷纷上书,恳请两位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随即,“祺祥”年号应声而逝,转而更名为“同治”,寓意着两宫太后与天子一同治理国家,共商国事。”
“如此一来,恭亲王与军机大臣们的角色便仅限于议政,但在实际情况中,权力的天平大都倾斜于慈禧一方。”
“同治皇帝,年幼无知,却莫名其妙地坐上了九五至尊之位。”
“对他而言,每日课业在弘德殿的学习,是最令人烦恼的事。”
“清朝历来重视皇室子弟的教育,可是咸丰早逝,慈禧又日夜忙于朝政,无暇顾及同治的学业。”
“同治因无人照管、关心,逐渐对学业失去兴趣,沉溺于游戏之中。”
“本是偶尔解闷,却最终演变成无法自拔的习惯。”
“他日渐懈怠,对学业的厌倦更甚于往昔,连带一众学童也成了他的玩伴。”
“每日清晨的读书时光,同治总是显得无精打采,文墨不进,难以完成一篇短文,更遑论对治国策略有所理解。”
“甚至朝廷奏章对他而言,也是难以解读的天书。”
“1873年,这一年对于刚满18岁的同治帝来说,意义非凡。”
“太和殿深处,朝臣们排成长队,恭贺同治正式登基。”
“然而,出乎他的预料,宫廷深处的那一层神秘的帷幕依旧挂着,从未被掀开。”
“每当朝臣递上奏章,决策的最终声音,总是从帷幕的另一侧传来。”
“同治帝对于自己的无力有时候感到苦恼。”
“他承认,自己在历史和地理知识上有所欠缺,决策时常显得草率,充满漏洞,不得不依赖帷幕之后的那位身影,为自己收拾烂摊子。”
“在众人的眼中,慈禧太后作为同治的生母,两者的关系理应亲密无间。”
“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同治帝与养母慈安的关系更为紧密。”
“每当他按照宫廷规矩向慈禧请安,例行公事般的礼节过后,他总是急忙离开,但在慈安那里,他却总愿意多停留一会,享受与之交谈的时光。”
“这中间的微妙关系,源于两位太后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
“慈安太后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内助和慈母,具备东方女性所有的温柔、善良和宽容,这使得同治帝在她身边感受到浓浓的母爱和温暖。”
“而慈禧太后则与慈安形成鲜明对比,她拥有一种近乎男性的果断和权力欲,表现出强硬、冷酷的一面。”
“在慈禧的面前,同治帝常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着自己。”
“这种微妙的关系第一次真正暴露在众人面前,是在同治帝的大婚之时。”
“宫中有两位候选的皇后,一位是性格温和的阿鲁特氏,另一位则是聪慧过人的富察氏。”
“慈安太后偏爱温柔的阿鲁特氏,而慈禧太后则更青睐富察氏。”
“面对两位太后的分歧,最终的选择权落在了同治帝的手中。”
“同治帝最终选择站在慈安一边,决定迎娶阿鲁特氏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