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一章 可贵的平淡(2 / 2)从娶了盛华兰开始消失首页

……

皇帝这段时间真的头疼欲裂,这新的一年也就刚开始的两三天轻松一点。

刚刚在经筵中否决了两位侍讲的建议,但张方的奏章还挂在心上,要怎么解决京西路六十万石的粮食缺口又是一个麻烦。

而每天传到自己的求情声,也让皇帝无法得到清净。

皇帝是个仁慈的皇帝。

对这些事情实在有些扛不住了!

不过还好暂时没人直接面求,只是求着皇后,她们大概也清楚,直接求到天子面前,反而没了转圜的余地。

万一皇帝一口否决,金口玉言就会像钉子一样,将要救的人钉死在牢中。

……

皇帝刚回寝殿,就听曹氏说道:“也只有官家来了,这边才算安静一点。”

皇帝愤然道:“都是为了那一干奸人,也不想想败坏了国政,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官家打算从重处置?”

皇帝摇摇头,还是沉默的叹了口气。

“官家,妾出身武家,读书不多,但...”

曹氏的话让皇帝侧耳静听:“惯守法度,事无大小,悉数交由外廷议定,这怕才是个好皇帝。”

“这个未免有些……”

皇帝欲言又止,要是真的这么容易,他何必头疼。

曹氏看着夫君,温声说道:“官家仔细想想前汉太宗的庙号因何而来。”

皇帝明白了,恶人让朝臣做,自己来加以宽恕。

只要将其稍加宽纵,就能换来仁恕的名声。

不过这也只是和稀泥的做法,终究上不得大台面。

自己此前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只是不愿意就此放过那一干毁了天家名声的奸商。

但现在看一看,也罢,还是糊弄过去好了。

世上本就没有万全之策,能糊弄过去的办法许多时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皇帝转头向曹氏谢道:“多谢皇后,朕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

身为宰相,李承却并没有传染上皇帝的苦恼。

对于那一群借着年节入宫谒见天子和两宫的时机,为大狱中的奸商们求情的宗室,李承现在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民心所向,他不信奸商们还能翻盘。

李承过去可是没少拿宗室勋贵开刀,先是说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将天子的远亲全都从宗正寺中除名,只给太祖留下一脉来承宗祧。

后来的均输法、市易法,无不是砍在宗室勋贵们的经济基础上。

由于太宗得登大宝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大周天子对于宗室的提防一代代都没有松懈过。

不论是将宗室们摒弃于朝政之外,还是刻意将宰相的排位置于亲王之上,无不是借用着士大夫的力量来压制宗室。

多少年下来,如今的宗室都是攀附在皇权之上,有影响力但没实力,才会在得到天子支持的宰相面前根本做不到正面抗衡。

他们能做的也只是设法去动摇天子的决心,而不是能够像文臣一般强硬起来能逼得皇帝改弦更张。

要求情的尽管去求情好了,但如果天子想要将他们轻轻放过,李承绝对不会允许!

抄没来的百万石粮食难道还能还回去?!

要是向着天下亿万兆民承认朝廷这一次做错了,奸商们日后尽管可以囤积居奇好了,反正朝廷不会因此降罪的!

这完全是个笑话,年前因为粮价高涨而引发的市面萧条,其所带来的民怨尚未消散。

若是将三十七名奸商轻轻放过,京城百姓们的怨气就会聚集到天家身上。

更别说囤积居奇的行为如果不受的惩治,将会给日后带来多少恶劣影响!

作为大周副宰相,有着三十年官场经验的李承,地方上的情况他比天子了解得还要深入,从地方官员奏章看到的东西,也要比连汴京城都没出过几次的天子多上许多。

京师乃天下之中,汴京城的物价波动,理所当然的会影响到地方上的物价。

当京城中物价一倍两倍向上翻到时候,京西、乃至两淮等地,物价也都是跟着向上急涨,而当奸商们锒铛入狱,中原各路的物价却又同样的在短时间内应声而落。

现如今,地方上的商人们都盯着这一桩案子。

如果不能给予足够的处罚,他们必然又会兴风作浪。尤

其是如今的灾情一步步的加重,商人们的得意必定会让百姓受尽盘剥。

这一点,是李承绝对无法容忍的!!

既然做了宰相,那李承就要做好!

心中有了定见,今日不当值的李承就很平静的坐在书房中,一切就要看皇帝如何决断,然后才能决定自己要该怎么去做。

李承想着想着就入了神...

……

这些日子,永城县中并无大事。

也就是京城的一些消息,让永城县的百姓们竖起了耳朵来打听。

如今市面上的物价降低,乡民们花钱的想法也随之大增。

手中的余财除了留一部分用来购买粮食之外,也拿出了许多来置办新衣。

流民中的精壮在李元的安排下,于县中几处被李重八点出水脉的地方打井,他们的卖力,也换来了还算丰厚的报酬,除去了日常开销,给家人换身新衣却也足够,绝大多数流民还是舍得花这份钱。

至于李元本人,这十几天来,也是收到了不少好消息,主要就是水井的开凿。

自从第一口深井出水之后,日前李元一口气就铺开了三处。

现在其中有一处已经见水,尽管依然不是自流井,但在大旱之年,能见到水就是一桩喜事。

故此听到深井出水的消息后,有不少乡绅跑去喝了井水,继而转头就联名向李元情愿,要在村中也开凿几眼深井。

一口好井对于农民的意义无需赘言,跟田地一般都是能留给子孙的财富。

旱年两村争水闹出人命来的案子,李元能在县衙架阁库中找出一摞子出来!

这还是在许多人命案没有报官的情况下留下来的。

就在汴河边上的永城县,对于苦于旱涝二事的百姓们来说,一口据说能常年出水、且不受灾异影响的水井,怎么可能不受重视?

更别说深井的井水甘甜清澈,在冬天舀起来时还带着地气的余温,不是那些只有一丈两丈,最多也就三五丈的浅水井可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口好井让人看到了希望,现在许多村子都要开凿深井。李元也就趁机将一干流民分派过去指点他们。

由李重八点下位置,然后由几名流民带着一干村中的健壮动手开凿。

流民们指点如何凿井,当然不会免费,负责食宿的同时,理所当然的也要给些工钱。

这一下子,就给县中省了不少开销。

李元现在都在盼着深井开凿的名气,能早一点传播到外县去。

如此一来,肯定有饱受大旱之苦的外县的乡绅或者是官员来引进这份技术。

到时候将学到技术的流民们都派出去,自己这边也可以轻松一点了,有了正经的工作之后,流民当然也就不再是流民了。

而此前李元为了能不用人力而提取深井井水,以用来灌溉田地,在县衙外的八字墙上挂出了五十贯的悬赏。

利用畜力的提水机械,张榜之后就立刻得到解决,根本没有耗费时间,竟然有七八个人来争抢这份酬劳。

李元让他们各自去做出个样品之后,就将他们打发了。

等到样品验证有效后,再让成功之人均分悬赏。

而利用风力...前两天,也有人过来揭榜,声称知道如何打造风车来汲水。

只是当李元细细询问过之后,来揭榜的那一位却被戳破了谎言。

他仅仅是曾经见过用来磨面风的风磨,只能画出外面的样子,并不知道风车的具体结构。

来揭榜却不过是打着蒙混过关的想法,想着趁机捞上一笔。

但只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已然出现以风为动力的机器,对于李元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他可是李家子,有着一个做着宰相的伯父!

所以对于带来消息的这一位骗子,李元判了他十五臀杖作为欺骗的惩罚,另外给了五贯作为消息的奖励。

在明确了这个时代有着风车实物之后,李元就打算传信汴京,看看京中的大匠们有没有打造风车的手段。

以他见识过的大周工匠们的能力,只要给出原理和要求,多半就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李谦已经在永城这边住了快十天,每天给李元拉着在永城县中四处跑,虽然累着,但心情却还不错,学到了很多东西。

只是宿州还在等着,他总不能一直待在永城县。

昨日李谦向李元辞行,今天李元就带着几名幕僚出城来送他回京。

没有临别的诗句,只有几杯水酒,还有李元请他拿回去的礼物。

一路回到县中,经过看不出正在受到旱灾侵袭的市面,看着行走在街巷中人们脸上的笑容,李元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是他精心治理的结果。

他现在只盼望到了一两个月之后,永城县百姓们的脸上还能有着如今的这份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