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63章 黄河改道,废奴令下【二合一章】(1 / 2)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首页

乾元十一年,五月十八。

开封府兰阳县铜瓦厢镇。

在前明的正常年景,此处因为一处沟通黄河南北的渡口,倒也颇为繁华。

方圆二十里,除了铜瓦厢,还有朱家寨、小宋集、赵皮寨、李景高口数个颇为繁华的集镇。

然而到了前明晚期,随着天灾频发,外加前明吏治败坏下的河道失修,黄河两岸便时常有灾害发生。

尤其是到了明末,因为开封附近黄河决堤,铜瓦厢方圆二十里受到波及,曾变得空无一人。

即便后来大崋收取开封府,派遣能官干吏治理地方,铜瓦厢及对岸的赵皮寨等地因泥沙淤积,也非重建首选,所以好几年都荒着。

直到乾元四年,总理河道事务的大崋工部尚书张国维带领团队来此地考察,认定此地为“黄河改道”超级工程的一处紧要地点,这一带才渐渐有了人气。

说起来,在兰阳、仪封下游的黄陵冈,有大清河支流与黄河相连。

若要黄河借道大清河入海,扩宽此支流貌似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在更上游的兰阳铜瓦厢处,却是黄河故道的一段起始点。

虽然自南宋黄河夺淮入海已经过去数百年,黄河故道大多数时候干涸,但偶尔也会在黄河汛期成为河水北泛的泛道。

故而前明时期,又称这段黄河故道为黄河泛道。

这段泛道西南起始于兰阳的铜瓦厢,向西北去经过北直隶大名府的东明县、山东兖州府的曹州、濮州、寿张,汇入方圆上百里的梁山水泊大泽。

而这处水泽,即有京杭大运河在旁经过,又有大清河在北边擦过。

所以,张国维经过多方考察,以及和团队的治水、治河技术官吏研讨之后,最终确定,还是借黄河故道沟通黄河与大清河最为稳妥。

一则,黄河故道更为宽阔,若要将其修整为沟通两河的运河,工程会更少一些。

二则,因黄河故道在前明实为黄河泛道,故两岸村庄不多。

如此一来,即便将来黄河借道大清河后,万一在这段发生水灾,也不会对民生造成太大的伤害。

虽然此番“黄河改道”超级工程有充足的资金、人力,又有钢筋、水泥相助,将来工程出问题的可能性极小,但防一手总是没错的。

相反,若是选择下游的那条大清河支流,工程更大不说,河道正好穿过曹州、郓城城池附近,都属于山东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一旦发生不测,遭殃的百姓可就多了···

张国维选定此处为借道运河的起始点后,便留下一支队伍,开启相关的各项工作。

如对该段黄河进行清淤,加固河岸,为下游筑坝拦河做准备,等等。

因为大崋如今做工程即便是征召百姓为役夫,也会给予一定补贴,一日三餐更是有相当保障。

除此外,更是会雇佣不少“技术人员”。

越来越多的人聚集于此,除了做工,生活起来对其他各方面的物资都有需求。

所以,铜瓦厢过去几年竟然因这项工程迅速繁华起来。

到了如今,铜瓦厢在大崋的行政级别变更为镇,繁华程度甚至是超过了前明万历时期。

赵二虎是开封府黄河北岸封丘县的百姓,据说祖上疑似赵宋宗室。

甭管这事是不是真的,在前明时,他家往上数几代都是土里刨食的泥腿子,甚至一度沦为佃户、流民。

家里最阔绰时,也就是勉强不饿肚子,能上两年村中私塾学几个字而已。

好在后来大崋收取了开封府,赵二虎家分得了十几亩田地,日子一天天的好起来。

如今种()

着官府推广的良种小麦,还有玉米、红薯等作物,一家人倒是不怎么担心饿肚子了。

到了过年时,甚至还有不少余粮卖掉,割点肉、沽半斤酒,一家人好好吃一顿,乃至买几尺布,给孩子做身新衣裳。

若是明末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能过上这种日子,那便是极大的满足。

可如今在大崋,绝大多数百姓都能过上这般日子,很多人甚至过得更好,难免就攀比起来。

赵二虎也想让家里人过得更好,甚至想送孩子去县里念中学。

所以,几年前得知铜瓦厢这边招募工人,他跟父母、妻子稍稍商量,便一咬牙,过来闯荡了。

除了种田,他倒也并非什么都不会——年少时曾学了些烧砖的手艺。

但他到底是到临县去闯荡,又是给官府做工,原本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没想到来了几年,虽确实吃了不少苦,可人不仅没瘦,反而比几年前更加壮实了。

他在铜瓦厢这边,找到的是一份烧砖的活儿,专烧那种用于修建河堤的大砖。

专场每月给四百文工钱不说,还包食宿。

一日三餐都能见到油星,至于盐味儿更是十足,且隔个三五日的还能吃到一顿大肥肉。

可怜他活了三十几年,都没这几年吃的好。

几年下来,他不仅入院把儿子送去县里念了中学,甚至还有余钱将家里房子修缮了一番。

至于说给家里人添几件新衣裳,更是少不了的。

日子那时越过越好了。

然而这几日他他却是满脸的忧愁。

砖厂如他这般神色的工人不少。

因为大家听说,随着“黄河借道”工程将要完工,厂里的活也要没了,大家多半要被辞退。

因此,往日干活儿格外认真、用心的赵二虎,这几日都显得有些没精打采的。

铛铛铛!

一阵铜锣声响起。

随即便听见厂里管事在大声吆喝。

“所有工人处理好手上的活计,一刻钟内到操场上开会!”

听此,赵二虎和几个工友先是一愣,随即就下意识地附从命令,处理手中活计。

回过神来,一人忍不住担心道:“厂里该不会今日就辞了俺们吧?”

“真要辞,俺们又能有啥办法?厂里接不到活儿,总不能白养着俺们吧?”

“唉,大不了回老家种田,反正如今好好种田,小日子也能过下去。”

“俺是不想再种田了,厂里要真辞了俺,俺就去开封城闯荡。”

赵二虎听了心中一动,立马对那人道:“柴大哥,你要去开封,可要叫上俺一起。”

“行。”柴大哥也很高兴有人应和,“俺们到时候互相照应,肯定能闯的开。”

几人说着,一起到了操场。

这厂子属于地方官营,规模不小,一应制度则是按朝廷工部的规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