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从头上踏过,纵使有盾牌抵御,也实在过于骇人听闻。
三国时代,骑兵的统治力依然强力。
“在伏盾之阵前,可以用壕沟用来阻滞敌军,使其被迫勒马,从而削弱骑兵威势。”姜维冷静说道。
“可是……”
吴懿还想说什么,被姜维打断。
“敢问将军,曹军的骑兵,比之白马义从如何?”姜维负手问。
“听闻白马义从,昔日冠绝天下,如果说曹军的虎豹骑能够相提并论,那么其他骑兵则要逊色许多。”吴懿回答。
“不错,我们面对的只是普通骑兵,并非虎豹骑。”姜维点点头。
虎豹骑是曹军骁锐,现在由曹休率领,在东南震慑孙权,无暇西顾。
“诸葛连弩与河北强弩相比,又如何?”姜维继续追问。
“诸葛连弩机括坚实,威力绝伦,河北弩远远不及。”吴懿不假思索道。
“既如此,何惧之有?”姜维淡淡道。
吴懿恍然大悟。
“这么说来,此战必胜?曹军的骑兵不如白马义从,而我们的箭弩却远胜麴义的部队。”
“正是此意!”姜维颔首。
“我们在壕沟中伏精锐,等曹军骑兵冲至,立即掀盾搏杀,就可以牵制住他们。这时,侧面伏藏的连弩就可以发起攻击,只要机会把握得当,一战就可尽全功。”
这里有一处细节。
从一开始,姜维就没打算把连弩放在正面。
连弩正面容易受到冲击,射击范围也仅限于敌第一排,一轮齐射的杀伤有限。
侧面的射击角度可以达到锥形,范围最大,可以覆盖前中后军,而且不易受到敌方骑兵的正面冲击,可以说是连弩的最佳使用方式。
“还有一个问题。”吴懿忽然皱起眉头。
“我听说张郃曾经是河北名将,早年侍奉于袁绍帐下,被称为河北四庭柱。他会不会也知晓伏盾之策?”
伏盾对付别人,也许有用。
对付张郃?
人家未必会上钩。
“哈哈哈哈,正要利用这点!”姜维闻言大笑,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料想张郃会进退失据,我有一策,保准让他甘心入瓮。”
“将军请看。”
姜维说着,拾起一根落在脚下的树杈。
他在地面上勾画出城池的形状,并在城门前划出三条线。
“我们在街亭城门前,挖出三条壕沟。”姜维细细讲解道。
“第一道壕沟,仅在坑外洒布铁蒺藜。”
通过铁蒺藜和壕沟,可以有效挡住骑兵,等到张郃清理完铁蒺藜,填平壕沟,速度已经被显著滞缓。
“第二道壕沟,上面覆盖盾牌,坑内不设任何兵马,只为作为疑兵之计。”
这是计划的关键,也是精髓所在。
“第三条壕沟,则令精锐士卒藏于盾下,伏盾备战,等到骑兵突至,即刻掀盾搏杀。与此同时,连弩全力攒射,敌军心必溃。”
“此乃伏盾疑兵之计,妙极,妙极。”吴懿大喜过望。
兵者,诡道也。
虚而实之,实而虚之。
姜维洞察了战场全部条件,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地势、兵员配置和敌将心理,完成了这场精妙的布置,可以说是对兵法的极致运用。
“既如此,一切就依伯约所言。”
吴懿旋即下令,命帐下赤甲军精锐布置伏盾,又命王平率两千连弩营伏击于东山。
又以三千兵马藏于西山后,作为援引,其余兵马则据守城内,伺机而动。
一切事宜妥当,万事俱备。
远处尘沙漫卷,号角连营声起,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一场针对张郃的伏杀,俨然无懈可击。
--我是无懈可击的分割线--
“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魏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