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改变罢了。
不多时,文华殿已至。
望着那幽深的大殿,几人心里都犯怵,但还是提着胆子走了进去。
刚一走进,便发觉皇上正在与两位臣属详谈。
这其中一位他们很熟悉,乃是一皮肤黝黑,神似老农的老臣,乃徐光启也。
听闻他常与田间地头与某种作物为伴,故此瞧起来更像是农民些。
另一人则是军中小将,年纪不过二十来岁,却沉稳异常,即便察觉三位内阁辅臣到来,也不卑不亢,神色从容。
这人便是皇上颇为看重的卢象升,听闻只要皇上到达军营,他必然跟随左右,这也算得上一份殊荣了。
而此时的天子,久违的露出大喜之色,兴高采烈,好似恢复了童稚本性。
只听天子大笑道。
“甚好,既然甘薯种植得当,我心甚慰。徐爱卿,我再调拨五百人与你,万望种好甘薯,好教百姓以增产啊!”
“哈哈,皇上放心,老臣早在浙江等地耕耘多年,实验多次,必不负使命。”
“好,爱卿也辛苦了,先退下休息吧,待得丰收之日,必有重赏!”
“谢皇上!”
徐光启恭敬施礼离开,这才发现了门口的三人。
几人也是旧时,只不过徐光启早他们几人离开天启朝,回乡归隐。
归隐以后多研究甘薯或是天文学,这人情往来自然淡了许多。
乃至于这三人返朝以后,都忘了举荐徐光启。
这也许就是许多巨匠埋没,技艺失传的原因吧。
匠人者,醉心技艺,无心人情世故。
然,若想在史书上留名,这人情世故却最为重要,不得不说确是一遗憾。
至于一旁的小将卢象升,也被皇帝示意退下。
大殿内,这才只剩下了阶下三人。
这三人大眼瞪小眼,由于心里藏着事,谁也不敢乱说话。
最后居然还是皇帝开口,打破僵局道。
“我召集三人至此,实有要事相商。”
三人精神一震,知道对策问询来了,都在脑海中搜查着推诿之词。
然而真等皇帝开口时,他们都愣住了。
诸葛亮取了一份写好的文书,将其递给了三人,随后解释道。
“春耕将至,雨水却稀缺,各地官吏都上报了此事。听闻许多百姓为了耕种,竟要跋涉数十里地方能取水。如此繁重劳作,我闻之不忍。今番京营正在统训,亦有新军正在集训。
我有意遣军士为各地百姓辅助耕作,运送灌溉水,并且按面积算军功,不知爱卿们有何看法?”
这三人看着手上这份草稿,尽皆愣住了。
此事倒也有先例,不算很奇怪,毕竟在大明,由于有军户制的存在,很多时候兵员就是农民,帮着耕田送水,这并不难理解。
可这三人望着这份草稿,心中疑惑不断。
皇上召集他们垂询,就是为了这个!?
还是那李国普不解,试探性问道。
“皇上,各地灾祸不断...您不担心吗?”
“各地有何事能大的过春耕?”
“这...北方将帅不合,南方矿商二税迟迟未返京,陕西灾情难平,还有宗亲...也是躁动不安。皇上,您不担心?”
那李国普越说,声音越低,几乎成了嘀咕之声。
然而这些话落在诸葛亮耳畔,却引来了他又一次的讪笑。
末了,他才收了神情,从容道。
“我原以为几位因何困扰,这些事情,我已有对策矣,无需担心!这春耕,方为大事也!”
三人一听,尽皆下意识的出声。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