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八章 怎么了(2 / 2)四合院:扮演从易中海开始首页

“王工好。”五人连忙恭敬的喊了一声。

“你小子!”老王工笑道:“你就放一万个心吧,我会好好带他们的。”

“还不快谢谢老王工!”

“谢谢王工!”

五个学生都欣喜异常,在学校学的,毕竟都是死知识,能够和老王工这样的专家现场学习,收获必将很大。

此时,这五个人特别的庆幸,还好他们选择跟着校长过来看了看,不然的话,这么珍贵的机会,可就要擦肩而过了。

那就好后悔死了!

“跟我走吧。”

很快,老王工就带着新收的五个学生,前往了工地。

厂房、宿舍楼,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

厂房的工期大概两个月左右,加上设备、工位的安装、装饰装潢,三个月左右就能全部竣工了,毕竟张国豪给的工钱可不低啊,一个月三十块钱,虽然和大城市比起来,算不得什么。

可是,在龙心村这样的小地方,人均年收入都不足100块,张国豪开出的工资,已经是很高了。

现在,水稻田里的水稻,因为有张国豪的念动力,没有一株水稻有病虫害,涨势喜人,必将丰收。

现在是六月份,距离水稻收成还有四个月左右的时间。

留给张国豪的时间还很充裕。

仓库、包装、运输、宿舍……一切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至于销路,不用担心,江南省领导自然会帮着解决的。

三个月之后,在所有人的通力合作之下,一栋崭新的厂房,建设完成了。

在老王工的带领下,五个江南省大学的学生,皮肤也晒得黝黑的,身体健壮了很多,脑子里的实践知识,更是丰满了许多。

今天,省、市、县、镇、村,的领导齐聚一堂,为了今天,他们已经等了足足三个月了。

落地剪彩!

随着有关领导手中的剪刀一张一合,厂子上方的虹彩应声掉落了下来。

“建国农副产品加工”八个大字,映入了所有人的眼帘。

呱唧呱唧!

热烈的掌声不绝于耳。

在张国豪的分身,王建国的带领下,所有人都进入了厂房之中,一张张崭新的工作位、一台台崭新的设备、干净整洁的路面以及墙面。

以及,那迎面吹拂而来的微风。

“王董事长,你们的厂子里,竟然安装了空调!”

早在1924年,嘉道理大理石大厦中,使用了美国约克公司氨立式2缸和4缸活塞式冷水机组,这是我国第一个安装中央空调的商用建筑。

中国的第一台空调出自合肥天鹅空调器厂,他们从1974年开始研究空调了。张国豪也是亲自去了一趟,从那里带回了10台空调,装在了厂子里和集体宿舍区。

王建国笑道:“工人们都是厂子里的宝贵财富,可不能热坏了。”

省领导一听,不禁暗自点头,像王建国这样的爱国企业家,可真是不错多啊。

工厂建好了以后,老王工他们并没有停下来,建国农副产品加工,只是建国集团的很小的一部分。

老王工还有很大的工作,除了要建造一栋四层办公大楼之外,还有以后的纺织厂、海产品加工厂,等等……

建国集团后续的一切企划,都需要老王工领头建设呢!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是一个月过去了。

龙心村的水稻田中,每一株水稻都被饱满的颗粒,压弯了腰,金灿灿的一片,一望无际。

袁研究员看着满眼的金黄色,露出了开心的微笑。

“总算是不负所托,我们的研究方向,南优2号,路子是对的!”

和袁研究员站在一起,张国豪看着满眼的金色稻子,这是龙心村的希望,更是龙心村的起点,腾飞的起点!

张国豪和袁研究员的手,紧紧的我在了一起!

水稻成熟了,龙心村的百姓们全都来到了田里,挥动着手中的镰刀、挥洒着炽热的汗水,充满了幸福的喜悦。

院研究员离开了。

张国豪与其约定,明年再见!

龙心村大动员,水稻收割之后,一称量,亩产量竟然达到了骇人的900千克!

有数据显示,南优2号,一般亩产500千克以上,高的达700-900千克。但此后由于抗病虫能力较弱,被其他组合取代。

龙心村的产量,竟然达到了极限的900千克!

水稻高产的消息,瞬间以龙心村为起点,如同荒原野火一样,迅速在江南省蔓延了开来。

原本,很多人都不信的。

这么大的事情,肯定是受到了江南省领导的关注。

一个月前,江南省主要领导因为“建国农副产品加工”的建成,才过来了一趟,如今更大规模的团队,再一次来到了龙心村。

除了江南省、盐阜市、台北县、东海镇的主要领导外,大大小小的官方媒体、报社也来了很多的人。

有的人是想见一下龙心村的奇迹,

有的人则是想要来寻找真相,打破龙心村的虚伪面纱……

总之,个人的情绪都不一样。

可是,当他们看到摊放在地面上晾晒的水稻、田里还未割完的水稻,这一刻,所有的质疑,全部都烟消云散了。

南优2号,株高95-100厘米,株型较松散,茎粗抗倒伏,每蔸有效穗10个,每株总粒数130粒,千粒重29克。

有关领导看着刚刚收割上来的水稻,激动的不能自已。

他也是从那个特殊时期走过来的人,那时候粮食精确,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事情,太常见了。

若是,那时候就有这种稻子,不知道救活多少人命呢。

随着江南省媒体的报道,亩产900千克的超级水稻,从江南省传播了出去。

原本,袁研究员将数据带回研究所的时候,不仅这里的百姓们不信,就连他们的研究人员,也不信。

要知道,亩产900千克,可是南优2号的极限产量,唯有他们精心照顾着的小范围的试验田,才能接近这个产量了。

龙心村三百多亩的水稻田,亩产量能够达到900千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可是,同样的,江南省的官方媒体播报了之后,质疑必将退避三舍,所有的质疑,都将是纸老虎,一击即破。

在这个特殊时期,哪里有人,敢做这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