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同知此时是有些骑虎难下,这里面的关键,是那篇洛神赋,实在是太好了。
这文章一传出来,以后肯定是要传遍天下的。那时候人们说起这件事来,必然会问许多详情。
而他在里面,将会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人们说起这件事来,会怎么说?
金陵同知孙焕文,将做出了这么一篇传世佳作的才子王二之,判定为品德低下之人,限制他参加当年的府试。
这么一段文字,只怕以后就要被记进历史里面去,让他遗臭万年了。那他还要不要碧莲了?
古代士人,都还是要一些脸面的,孙同知怎么可能为了这事,让自己背负这千古的骂名?
他一时是默不作声。
看到孙同知如此,王二之是心里松了一口气,孙同知心里有顾虑,这是很明显的事。
而只要孙同知心里对此有顾虑,那么,这件事情,就还有转圜的余地。怕就怕这孙同知是一个什么身份都不顾的人,那他这事就要糟了。
而看眼下情形,孙同知八成是会改变决定的。因为,他也怕那万世的骂名啊!
这事,谁不怕?子孙后代都要跟着他一起,在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的。
但是,王二之在这个时候,就松了一口气,他却未免还是高兴的太早了。古代官僚的智慧,还是出乎王二之的预料之外的。
这时候,孙同知在静默了一会儿之后,终于是开口了。就听他说道:“县学生员王二之这事,兹事体大,本府还要慎重考虑。着王二之暂时待罪在家,听候发落!……”
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话的意思就是,王二之这个时候,还不能算是有罪。
但是当然,也不能算是无罪,要容孙同知斟酌斟酌。然后,才能有一个定论。
这判决是怎么下的呢?王二之是一阵愕然。
待罪在家,他现在哪有时间待罪在家啊?他可还是急等着要去邻县江阴应考呢!
王二之忽然想起孙同知的目的是什么了。对方的目的,本来就是阻止他到江阴去参加本届的府试应考的。
那么,阻止的方法,当然不止有禁止他参加府试这一条道路。孙同知只要误了王二之前去应考的时间,即可。
孙同知这时只要把这件事情拖着,那么,然后,到了考试的前一天,同知大人再把他的罪名全部清除。
那时候自然王二之可以随意去应考,但是,时间却是怎么样也来不及了。
这不就是孙同知的目的吗?而那时候。王二之的事情,就是他自己没赶得及,而不是他这个金陵同知故意禁止。
这样,世人也不能说他什么。说不定有些严谨的史官,记录他这件事时,还会夸他办案严谨,不使一个好人受冤枉,也不会让一个坏人漏网呢!
这种事情,就看史官怎么记载了。
如果他最后错判,那后人自然会骂他糊涂。但是后来他又能秉公而断,那人们就只会说他办事严谨,做事认真了。
这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评语。
孙同知宦海沉浮,对这些事情,都捉摸得很透。王二之想跟他斗,那还嫩点。
王二之听到孙同知这样的判语,一下子是蔫了。他努力了这么久,最后却还是这样一个结局。同知判了他禁足,他是不可能去到江阴的。
而等到同知判他无罪的时候,那已经一切都是回天无力了。官僚,果然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