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54 朱元璋的考虑(2 / 2)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首页

这个时候的他,其实一直在为重新开科举而准备。因为举荐制的坏处,非常容易形成朋党,是他所不允许的。

并且,举荐制所举荐出来的所谓人才,在除了一开始之外的时间内,大部分都让他不是很满意,甚至有一种明显的迹象,随着举荐制实施越久,举荐上来的人才就越差。

因此,恢复科举是势在必行。

但是,开国之后第一次恢复的科举,问题又太多,最终还迫使他停止了科举。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科举方式。要公平,又要选拔出真正有学问的,更要让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能有一颗忠君之心。

总而言之,就是要能维护他朱家天下的统治。

为此,他在儒家、道家和佛家之间选择,最终决定选择儒学作为科举内容。

不过朱元璋对于儒家学说也不是全盘满意的,为此花了不少心血来修改儒家学说。

首先,他确定以南宋朱熹之说作为基础,然后又扬孔扁孟,修改了孟子的不少语录,甚至都把他的塑像都抬走了。因为孟子主张“民为重,君为轻”的说法。

在这洪武十四年末的时候,朱元璋为了他的科举,其实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

之前的时候,张一凡提出来,要当大明朝的圣人,想把他的学问放到社学中去,让天下人学。

他本身其实是有些犹豫的,虽然不是纳入科举,但是终归是会以官方的名义,让天下人学习的。

不过文武百官都很热情,都想学张一凡的新学,朱元璋自己也考虑到张一凡的学问确实能来钱,是有用的学问,也就答应了,想选拔了五十个学生过去试试。

结果没想到,最新暴露出来的学问,在朱棣和徐达等肯定之下,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两人都有在奏章中引用张一凡的话,说新学之普及与否,其实和王朝强大稳定与否有非常大的关系。

这么一来,朱元璋想不重视都不可能了。王朝稳定与否,王朝强大与否,王朝长久与否,就是他最为关心的事情。任何与这个冲突的事情,他都不会允许存在的。

想着这些事情,考虑了很久之后,朱元璋便抬头看向在他侧前方一直等着的大儿子,太子朱标说道:“我想召一凡回来,但是,镜静又带着孩子刚到北平,又要舟车劳顿,怕是会有不妥?”

大概率来说,他是有求着张一凡的,因此,他不想因为他来回折腾,结果让张一凡的儿子出现意外。

当然,那是他的大外孙,也是有关系到。

但是,事关他即将颁布的科举大事,他又不想耽搁,想着一定要当面和张一凡聊聊才好。

他也不是没想到,派儿子朱标去一趟,但是,感觉这个事情又太重要,哪怕未来会是皇帝的朱标去谈,他也还是不放心。

此时,朱标听到他父皇的话,虽然还不明白为什么要召一凡回去,不过他自然也能知道,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才会有这个想法。

于是,他想了下回答道:“北方的天气冷下来了,对于小孩并不是很好。可以让一凡一家子南下来过冬,不要有路上时间的限制,应该也没什么的。”

朱元璋一听,脸色一喜道:“对对对,该是来京师过冬才好,北方还是太冷了。”

这算是有了个为张一凡一家好的理由,让他下定了决心,也不管那些学生才到北方,就又下了一道圣旨,快马送往北平。

………………

几天之后,北平的张一凡接到圣旨,不由得有些无语。

这快马送过去的圣旨,让他一家回去过冬,一年来回这么赶,这么折腾的原因,圣旨中还隐隐归结为张一凡太能折腾,把原本以为要好几年的辽东战事直接半年内就干结束了的缘故。

当然了,朱元璋也很体贴,一如朱镜静北上时候一样,张一凡这次一家人,还要再带学生南下的过程中,要求沿途地方官当第一要务来接待,如果有怠慢的话,那是要严惩的。

圣旨中,朱元璋当然没有说是因为要和张一凡讨论新学的事情。但是,张一凡其实已经猜出来了。

要说这个时代,对于朱元璋了解的人,他张一凡必然是算其中之一的。他当时说出那么大的一番话,要是不惊动朱元璋,那就怪了。

也行,北方还是太冷了。要说过冬的话,香山县就不错。

不过如今,还是要回南京去才好。

于是,在接到旨意之后,张一凡给朱棣写了封信,又去燕王府和燕王妃做了告别,并且把北方的事情做了安排。比如说,肉松厂,鱼松厂,养殖场等等,都有安排,然后才领着学生,浩浩荡荡地南下。

这五十个学生,可都是有家仆护卫相随的,至少大部分人都有。加上张一凡这边,那是一两百人的队伍,绝对很庞大了。

要是一般的队伍,地方上想要招待,绝对是很头疼的事情,毕竟是要花不少钱的事情。

但是,这是大驸马、荣国公一家子和他的学生南下,那就不一样了,因为,这可是财神爷!

地方上的乡绅,最是积极了,抢着招待,哪怕只是听到一些大明财神爷的只言片语,那可都是说不定有巨大帮助的。

就这么的,张一凡一行人走走停停,路上用了快两个月,到了洪武十四年年底才算是回到了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