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2 / 2)扬名首页

杨明严重怀疑,这位嗜酒如命的太尉是因为在家喝酒会被夫人吐槽,加之脾气太好,所以才特意跑牢房来喝的。

此时已至酉时,要见的人都已经见完,杨明也准备休息。

廷尉左平却又到了牢门附近。

“外面还有人?”杨明看到他欲言又止的神情,开口问道。

廷尉左平闻言立马开口道:“确有一人,自称北海孙乾,已等候两个时辰。”

看他样子,不知是收了来人的钱财,还是为来人的意志所感动。

“快请他进来。”杨明听到这名字却赶忙说道。

不一会儿,一高冠博带、唇红齿白之人进入牢房。

“北海孙公祐,见过杨少君。”孙乾在牢房外就对他作揖行礼。

杨明也马上回礼。

“我受郑师所托,邀少君出狱后前往东莱一聚。”等坐下,孙乾开门见山。

杨明听完后非常惊喜。

孙乾所说郑师,他虽然未见过,但也听过。

这里需提一下经学。

儒家有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自汉武帝由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研究这些经典之经学便成为了汉代官学。

所谓“通经入仕”,可理解为后世之“文凭”。

经学又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之分。

秦汉相交时儒家古籍大都丢失,经书便只能靠儒家弟子口述记录,以汉代字体小篆记载,此便为今文经。

因口述有差异,今文经便有诸多版本,如《诗就有《鲁诗、《齐诗、《韩诗。

后鲁恭王于孔子故宅壁间寻得残留古籍,以及民间有志之士冒死留存的部分,以先秦大篆记载,便是古文经,如《诗中的《毛诗。

今文经为东汉官学,由世家大族代代相传,又被称为家学。

古文经分布则更为广泛,朝堂和民间都有人研习,如马融、卢植便是代表。

而孙乾口中的郑师,则是兼采古、今文经两家学说的经学大儒郑玄。

“郑师听闻少君之事,正与我等授课,他停下后行谶纬,得谶语:勿曰一木,不可为林,日月交替,百姓将兴。”孙乾接着说道。

谶纬之学自古有之,最为知名的,当属秦末时的“忘秦者胡也”,当时秦始皇的理解以为说的是北方的匈奴,即胡人,于是便修建万里长城,不曾想“胡”指的是胡亥。

汉代以经学治国,谶纬之学更加兴盛。

郑玄作为经学大师,自然也会谶纬之术。

他这句谶语的字面意思:不要说一根木头不可以成长为一片森林,太阳和月亮往复交替,百姓将要因此兴起。

但谶语从来不单单指字面意思,勿曰一木组合在一起便是楊,日月便是明,说的就是杨明。

所以也可以解为杨明兴起,百姓会因此而兴盛。

这和杨明为百姓而诛杀王甫呼应。

当然,它或许还可以解为其他意思,不过此时只能解成这样。

杨明听完自然愈发开心,此并非一句谶语之事,而是此事本身。

这就好比许劭评曹操之“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助他扬名!

“依乾拙见,少君若能拜郑师为师,再有此番事迹,他日位及三公亦不是不能。”看到杨明反应,孙乾接着又说道。

杨明点了点头。

他并非有意三公,而是这确实会在日后给到他诸多帮助。

且孙乾句句戳人心坎,他很难不同意。

“如此,便劳烦公祐,我不日当往东莱赴约。”杨明拱手说道。

……

翌日为四月辛亥,天子下诏,在押囚犯尚未判决者,允许缴纳缣帛赎罪。

杨氏在为杨明缴纳一笔数额巨大的缣帛之后,杨明得以出狱。

杨明走出廷尉诏狱的这一天,整个诏狱外交通不畅,道路两旁尽是前来迎接之士人。

从诏狱外持续了一月的长龙便知,杨明当街诛杀王甫,已是名扬四海。

且关键是,他活着走了出来!

须知自桓帝开始,士人与宦官斗争,引发两次党锢之祸,均以士人失败告终,无数士人死于诏狱之中。

去岁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党人”鸣冤,更是使得灵帝下诏,凡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者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士人被打压到谷底。

所以此刻,杨明诛杀王甫且活着走出诏狱对士人的意义可想而知。

这是士人唯一的一次胜利,也是空前的一次反击!

三公中杨赐、刘宽在场,九卿也来了四人,且有百姓自带锣鼓。

杨明自诏狱出,一时间锣鼓喧天,欢呼四起,此等排场,东汉一朝闻所未闻。

杨明望着眼前场景也是心潮澎湃。

穿越八载,他终于迈出了争霸之路的第一步!

而且,是坚实的一步,就如同建造一幢摩天大厦,他为自己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地基。

这一路他走了很久,一直到穿过人群上了马车,他的心情才渐渐平复下来。

马车自大道而回,在一处小巷停留,接着便继续前行。

杨明此时已经在巷子里换了马车。

马车七拐八弯后转入一隐蔽的巷子,停在了一处酒肆前。

杨明下车,与门口的伙计对了个暗号,接着便进了后舍。

推门进去之后,内有一桌,桌上有两杯一盘一碟,杯中有酒。

桌一侧已坐有一人,面色白净,但高大健壮,此时闻声转头。

若有其他士人在场,见到此人必定会拍案而起,大喊一声奸宦。

然而杨明只是静静坐在了其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