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章 另一个道衍(1 / 2)大明圣主首页

监牢偏房中,朱棣几乎都要扑在炭火上。

经过昨夜的冷,才意识到现在的温暖来之不易。

“爹,你是说你昨晚大病了一场?那为何没有人来报!”

朱高炽语气冷了下来,身旁的锦衣卫马上就跪倒在地,“卑职有罪!”

朱棣抬手示意平身,“无妨,是朕的旨意,这不也没什么大碍。”

“我说爹,这诏狱不能再待了,朱阳纵使有才学,但也犯不着这样行事,我知道爹你敬重这是个了不得的人才,可天下人只要在大明,如何能不受天子诏令。”

朱棣抬眼看了看朱高炽,“当初我记得是谁拉着朕,说这些进士身家清白,万万不可再做独夫之举?”

“朕当时就觉得尊重下儿子,毕竟朕想出征,可还得看这儿子的嘴脸的,哎呀,这下朕不杀这帮人,就想看看这教出七名进士的奇人是何方神圣,现在好了,倒成了朕不懂事了!”

朱高炽讪讪一笑,“爹,这不是有了实证了吗?再说朱阳已经展现了他的才能,要不给他挪个地方?”

朱棣眉头一挑,“才能展现了吗?”

“那是自然,开放海禁一说,在朝会上放出来谈了,起初内阁首辅杨士奇和谨身殿大学士杨荣还出言反对,可等说明我朝可增设关税,以海外贸易的税收来充实国库后,二老也同意了。”

朱高炽眉眼含笑,难得的有些开心,“朝会上一帮臣工都商议了许久,有关细节上还有待商榷,但大部分人都支持这个做法。”

朱棣略微沉吟,开口道:“那这事定了?”

朱高炽皱眉道:“老二有些不满,说开放海禁坏了祖宗之法,往后勋贵们都上赶着去出海了,怕有些人松散了。”

“嗯!”

朱棣点点头,事办下来就好,看来为了充盈国库,文官那边倒是意见统一的,武将们的心思,大多得靠老二来张嘴。

所谓的怕人松散,其实就是觉得武将们往后都不甘人后去搞海外贸易,没心气打仗了,这倒是小事情。

在他朱棣眼里,有了钱才能再度整军北伐漠北。

增设关税能改善民生,也是重大利好。

所以朱阳一张嘴就说大明朝缺钱,这萦绕在满朝文武头上的难题,能被这小子另辟蹊径,的确是了不得的想法。

毕竟从洪武朝至正年间,太祖朱元璋就发行宝钞,将百姓仅有的金银给集中到了国库之中,这数十年下来,宝钞印的多了,没那么多实用性了。

民间少有的银子倒成了稀缺之物,买卖价值增高到了朝廷难以想象的地步,导致百姓又开始以物易物。

这种环境下,再聚拢兵马说要北伐,那发军饷的时候给士卒宝钞,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打仗要用钱,百姓生计也要用钱,钱从哪来,满朝文武都说不出话来。

昔年北元占据中原,虽有入华夏则华夏之言,然所行之事却全然无华夏之风,不足百年时间里,各地搜刮钱粮财宝,不顾百姓死活。

朱棣清楚的记得,老父亲发行宝钞,实在是因为打下江南之地,本来千百年来富庶的江南,十室九空便罢了,千年积累的财富居然无银钱之说。

财宝都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