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在我老去之前+横川三迁(续) 寻找父亲(十)(1 / 2)南货店首页

人老了变昏聩,变“古怪”,变得“不近人情”,对此陈四平深有体会。母亲一阵子清醒,一阵子迷糊,清醒的时候跟平常没什么差别,脾气上来了指桑骂槐,横挑鼻子竖挑眼,迷糊的时候沉默寡言,忘性比谁都大,吃饭不晓得饥饱,困觉不晓得颠倒。

清醒也罢,迷糊也罢,无论陈四平怎么劝说,母亲似乎有了心理阴影,拒绝看病。陈四平只好自己去医院,挂号候诊,找到之前的那个医生,替母亲问了问。医生态度和蔼,但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当务之急是说服母亲到医院检查,确诊后再治疗,这恰恰是陈四平无法替她做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陈四平一边照顾母亲一边读书,生活似乎没有太多改变,但事实上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不自觉地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不再事事依靠母亲,很多时候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拿主意。

他继续抄写父亲留下的笔记。有些文字说到了心坎上,让他觉得相见恨晚。

“据说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开开心心,会感受由衷的喜悦,领悟生命的美好,但这仅限于上学前。人生读书忧患始,小孩子背起书包上学堂,回来不做作业,只顾看电视打游戏,开心得不得了,为人父母者,还会感受由衷的喜悦,领悟生命的美好吗?

“我们常常口是心非,嘴上说‘要给你一个幸福的童年’,心里却恨不得每天有48个钟头,上学认真听讲,回家认真做作业,节假日认真练琴学画,七会八会,最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唯独不让你痛痛快快、没心没肺地玩。为什么?

“父母是这样教育小孩,并以此来为自己辩解,缓解心中的隐隐愧疚——现在多学点东西,将来有个好工作,有的是时间玩,想怎么乐呵就怎么乐呵。姑且不论‘多学点东西’与‘有个好工作’是否存在必然联系,‘长大’意味着额外的负担,令人心力交瘁,没有自己的生活。大家都是成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生活重担,早出晚归挣两个辛苦钱,所以这种话只好骗骗小孩,连自己都糊弄不了。

“做人要坦诚,实话实说又怎样。父母只要小孩‘好’就行,他开不开心,幸不幸福,其实并不重要,至少不是最重要。如能两全其美当然最好,如不能,99.9%的父母都会把‘好’放在首位。道理很简单,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群体的一员,小孩‘好’,意味着符合主流价值观,符合主流价值观,在所处群体中就具有择偶优势,很大程度上,‘择偶’决定了‘遗传’,决定了自己的基因能否留传下去。

“人是基因的载体,是基因的奴隶,我们过得幸不幸福,快不快乐,这些都不重要。违背小孩子贪图玩乐的天性,隐藏在父母的关爱和教诲背后,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胡萝卜加大棒,我们自觉或不自觉,竭力要小孩‘好’的种种行径,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一切根源都在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