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关键时候,这个制度在伊之密历史上,起到了“扭转乾坤”的重要作用。
回到难忘的2008年。陈敬财打算邀请甄荣辉加盟伊之密,要知道,甄荣辉是拥有长达十几年管理经验的行业“老炮”,在被伊之密的合伙人制度深深触动之后,果断入伙。
当危机来临,合伙人开始针对伊之密是继续投资前进,还是像其他同行一样保守过冬,出现了分歧
“万一继续扩张,资金出了问题,可能会拖垮企业”。而见惯了市场波动的陈敬财则认为,这场金融风暴只是一个“浪”,过去了就好了,尽管他不能确定这个“浪”有多高,会持续多久。
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出身的合伙人们,基于企业前途的争执,让他们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意见建厂房、买设备本身是基于企业发展做出的正确判断,眼下的风波在带来风险的同时,也会对行业进行洗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等到风平浪静,伊之密有可能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之,陈敬财又给大家打了一剂强心针,“万一伊之密的资金出现困难,我还是有点钱”。
于是,二期厂房继续盖起来了,新设备的尾款也付了。1年后,伊之密的新厂房基本具备了生产条件。
也许是幸运,但更多的是不同行业的不同观点,交叉印证的未来成了现实:2009年初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市场有所回暖,装备制造业也迎来了“春天”。
同行还没做好准备,伊之密如期投产的新厂房、设备,再加上没有大规模裁员,得以抓住机遇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此后连续3年销售额平均增长率在60以上,把业务范围从广东、福建扩展到了全国,实现了一次重要跨越。
抄底就在一瞬间
是一家有着130多年历史,曾是美国第二大的压铸机制造企业。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制造业元气大伤,逐渐衰落与外流。而转型不力,轰然倒下,只能于2011年,对旗下资产进行拍卖。
彼时的伊之密,虽然刚刚度过危机不久,但得知这个消息后,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所有合伙人都同意去美国参与竞标。
在全球汽车轻量化的趋势下,汽车要减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大量使用一体成型的铝合金铸件、高强度钢、碳纤维,后面两者成本还有点高。于是,使用铝合金铸件蔚然成风。压铸机的需求量也水涨船高。
但在一些超重型的汽车零部件压铸成型领域,基本都是被德国、日本等国公司盘踞着,比如瑞士布勒、德国富来、日本宇部和东芝等。虽然伊之密等国内装备制造企业也在不断研发和生产,但无论是品牌力还是技术,都跟国外产品有不小的差距。如果能成功拍下在重型压铸机上颇有技术经验的,也意味着伊之密可以成功弥补这块短板。
幸运的天平再次偏向了伊之密。在拍卖会现场,甄荣辉发现只有伊之密1家来自亚洲的公司,竞标的对手也只有几个美国本土公司。
拍卖师在类似于网球裁判坐的高台上,随时移动到举牌的竞拍人旁边叫价。25万美元的起拍价,不过喊了五六次价,伊之密就以325万美元的价格成功拿下了的全部知识产权,包括了的品牌、业务渠道、供应链,还有压铸机、注塑机的专利技术。
拍卖会现场,甄荣辉认识了的前任总裁,并聘请他和一部分老员工,在美国当地重新注册了北美公司。如此一来,既可以再次维护起原来的业务与资源,也能借此避免中美文化差异带来的技术消化不良的问题。
随后,伊之密的国内技术团队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对的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重新研发了以原有技术为基础,结合中国制造优势的全新系列产品。
2015年,北美公司拿下了北美汽配企业alkerieasing一台4500压铸机的订单。在这行里,压铸机的大小、规模是用吨位锁模力来计量的,而这个吨位的超重型压铸机,即便是也没有生产过。
于是,伊之密和美国技术团队耗时1年之久,联合制造了这台4500压铸机。到现在为止,这台4500压铸机都是全美国最大的一台压铸机。美国案例的成功,无疑增强了伊之密国内客户的信心。伊之密顺势推出了技术的中国版本系列重型压铸机。
有着62年重型汽车生产经验的中国重汽,于2017年买入了1台伊之密的4500压铸机,主要用于生产重型卡车变速箱壳体。除此之外,无锡朗贤、成都奥兴、广东鸿图等都先后购入了伊之密系列重型压铸机。如此一来,伊之密重型压铸机借此切入了汽车结构件、新能源汽车和大型5通讯零部件的生产,又一次站上了风口。
不只是卖设备
着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说,要打破制造业“成本的诅咒”,意味着要以同样的代价生产最大价值的东西。事实上,伊之密一直在思考着同样的问题。
过去,伊之密一直专注做主机硬件,只是把设备卖给客户,至于客户使用设备做出怎样的产品并不关心这是大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的基本商业模式。
如今,伊之密正谋求从一家主机制造商,转型为更高性价比、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即以主机设备为基础,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的生产解决方案,包括工艺应用、自动化、原料、模具等,帮客户做好最终的产品。
今年5月,伊之密4500自动化压铸岛成功交付给中国重汽。自动化压铸岛是伊之密在压铸机基础上,提供的一体化压铸方案。这套系统可以实现产品的取出、完整性检测、压铸模具喷涂、缸套的预热及镶嵌、产品的冷却及产品的后续装修。等于,伊之密在压铸机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了基于压铸机的自动化配套方案,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解决了不同品牌系统配套问题,提高了压铸件的生产效率。
但这还不是伊之密转型的终点。如果说之前专注设备研发和优化,关键在于技术和制造实力,那么转型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则是对企业国际视野、软实力的考量。2016年,伊之密便开始迈出转型第一步,聘请德国专家担任公司的首席战略官,以他为桥梁开展连接欧洲先进工艺、技术。
两年的时间,伊之密推出了ar微发泡解决方案、er汽车装饰件升级方案,从主机、模具、辅机、原料到自动化设备,提供了更高价值的整体工艺方案。2017年,还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塑料加工研究院成立德国伊之密公司,德国团队目前已经初见雏形,今后,它连接中欧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
走到今天,伊之密已经是中国第二大注塑机制造企业。新的转型,也许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