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港岛与内地的边界,在1950年就关闭了。因此,港岛与大不列颠帝国政府,只得腾出了几片荒芜的山头,让这些难民自行搭建寮屋,让其自生自灭。
缺水缺电缺交通缺粮缺工的穷苦困顿生活。现代人是无法感受到的。
居住寮屋的人口,曾一度占全港人口的25%。
寮屋主要分陆上寮屋和水上寮屋两类。
陆上寮屋大多建于山上,搭建简陋又密集,十分挤逼,卫生恶劣,是一片布满简陋矮房、铁皮棚户的地方。
那些依附在狭窄小巷中的房屋,经常发生火灾意外,安全隐患极大,是港岛的“贫民窟”。
水上寮屋又称“临海寮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避风塘,或者说“疍家”。
旧时,大部分的渔民家庭都在船上生活,陆上并无居所。
1953年12月25日晚,圣诞夜。
九龙白田村发生火灾,波及窝仔村、石硖尾村、大埔道村。
直至26日晨,大火才被控制,燃烧达六小时。
被焚去木屋、石屋一万余间,灾民达七万多人,史称“石硖尾大火”。
这场大火之后,港岛当局为了尽快为失去了寮屋居所的灾民提供安身之所,便在原址附近兴建徙置大厦,并于大厦天台设置小学校舍,供慈善团体兴办学校,逐渐形成徙置区。
在霓虹灯闪耀的八十年代港岛,徙置区是与港岛繁华面貌大大相反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徙置区的存在,与当时堪称全世界最为繁华的港岛城区,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映照出了港岛的两面性。
在港岛城区繁华的摩天大楼另一侧,拥挤贫穷的徙置区,呈现出港岛另一面的生活色彩。
这些贫民区的住所,全是被人们紧凑而高效利用的,狭窄至极的公寓。
阳光勉强透过狭窄的巷道照射进来,被上方楼与楼之间层层叠叠的私设架杆与挂在其上的衣物行李遮蔽得稀稀疏疏的光影,在灰色的墙壁上洒下斑驳的影子。
各种各样的衣物和家居用品悬挂在窗户和阳台上,形成一种临时而混乱的美感。
贫民徙置区的街道狭窄而拥挤,各种摊位、小商贩和手推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李嘉豪与陈浩南、苞皮、大天二和细细粒一起,搭乘着红色的大巴车,来到了这儿。
下车后,大天二想了想,开口说道:“嘉豪,去完苞皮家之后,也去一下我家吧。”
“苞皮说得对,我们家里人都知道我们是混社会的。”
“如果我们突然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的话,家里人一定会认为,我们是去干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才会有这么多钱的。”
李嘉豪听言点了点头。
他抬头看向四周。
这种生活环境,实在是极差!
无论是前世今生,除了在电视上,他几乎都从未来到过这么差的地方。
于是,李嘉豪开口说道:“浩南哥,大天二,苞皮。”
“嗯?”他们三人,还有细细粒都看向李嘉豪,不知他要说什么。
只听得李嘉豪继续说道:“不如,直接给你们父母一个更大的惊喜吧!”
“啊?”他们都愣了一下。
李嘉豪说:“浩南哥,我们最先去你家。”
“然后再看路程,再去大天二或者苞皮家都行!”
“我们把你们家的长辈,全都叫出来。”
“???”顿时间,他们三个全都不明白,李嘉豪究竟想干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