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八章 城关戒严(1 / 2)诡道明末:苟在焚尸间修长生首页

城里闹得风风雨雨,城外也不是世外桃源。

自打由《龙文鞭影》启蒙后,李长生也算是个文化人了。

读书看报,咬文嚼字不比那些穷酸秀才差。

在这个识字率极低的年代,普通人能表达清楚自己的名字已相当不易。

注意是表达,而不用写。

贩夫走卒,农民丘八,吃饭的手艺都还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哪有人会教他们如何握笔。

此刻李长生站在告示栏前,旁边略高的土台上有胥吏在不耐地高声宣读。

他站在人群里,嘴巴微张,略显茫然地听着,不经意地瞥过张贴的告示,也是将上面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记在心中。

打今日起,太原府城门落下,不能进,也不能出了。

周围的人有些惶惶地闹哄着,从之前越来越严的检查与巡逻,其实就能看出趋势,但人都有侥幸心理。

直至今日清晨时分,在城门处等待出入的都被拦了回去,城外的人也不傻,不敢纠缠,一溜烟地各回各家,躲藏去了。

城里的人无处可跑,只能来官府门口的告示栏等个说法。

随着胥吏重复了三遍,乌泱一片的人群也是神色匆匆地散去。

不到晌午,本就持续爬高的物价再次飙涨,而且一个比一个敢于定价,生怕自己能卖出去似的。

可偏偏还真有一堆人买。

嘴上都在骂着奸商,咒他们全家早点死,可米袋到手,还是忍不住咧嘴偷笑。

好似抢到了大便宜。

原本的太原城,上上下下虽说在不断绷紧,但好歹还算有个秩序。

如今城门一关,乱象初现。

孩童们也不敢耍闹了,年岁太小的便待在家,年岁稍大的跟着自家大人,东奔西跑,采买抢购着死贵死贵的生活物资。

而本该维持秩序的官府也懒得管制,只要混乱别太大,官差衙役们也就挎着刀搁旁边看着,并不插手干预。

拿着铜板,李长生逛了一圈都没买啥。

虽然跟他消费欲望不是很强有关,但实在挤不进去也是个主要因素。

没办法,卖杂面馍馍的摊子都围满了人,而且动辄就是一兜一篓,自己这三俩小枣,人家还真瞧不上!

满街铺子基本都这样,除了和自己一起看热闹的缝尸铺子和白事堂口,人搁那儿搬个板凳看热闹呢。

跟自己一样,往日这些人们觉得晦气,避之不及的行当产业,某些情况下还算是有隐性的福利。

流贼再饥不择食,也不至于把自己铲骨灰的铁锹抢了吧?

满城调动的兵丁也是一大特色。

与李长生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的不同,也可能是王朝末期了吧。

这些兵丁的军装武备,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威武,就像这些军伍的精气神一样,显得有些灰败与衰颓。

鸳鸯战袄倒是较为统一,只是颜色灰暗,看起来就陈旧残破,想来很久没有补充过新制的军装了。

好在太原府多少是山西布政司的省城,而且山西离得京城不远,北边的军事压力也不小,整体素质虽差,但好歹有个军队的样子。

甲胄杂乱但好歹有不少,布面甲数量较多,皮甲也闪过了不少。

很多士卒便是一身简单的棉甲,唯有大小军头才佩有铁盔与环臂甲。

不是说铁甲一定比棉甲好,简单来讲是铁甲罩着棉甲,中间夹着皮甲才是真正把防御力点满喽!

当然,这只是凡俗意义上的防御。

真正的高手,还得用同等级的人物拦住才行,就算一个无人制衡的二流武夫冲入人堆里,也能造成极大的混乱与杀伤!

更别说那些一流高手,十步杀一人的效率都太过低估他们了。

好在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坐落在太原,别的不敢说,但大人物还是不少的。

光是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司里,就绝对有高手坐镇。

比如那位掌管一省军事大权的都指挥使。

更别说现在全国皆是战时状态。

除了常设军职,还有总兵、副总兵等差遣军职,这些大佬绝大多数都是战火里爬出来的人物。

虽说风险极高,容易被发圣旨砍去脑袋,但不管会打仗还是会来事儿,总归比捧着“铁饭碗”的五军都督府有点能力。

关于明朝的记忆,李长生虽然有,但不多,而且这处世界的大明,与前世的历史虽有相仿,但终归不同。

眼下城门封闭戒严,流贼的前锋,说不定今日便会抵达太原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