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六八章 英豪是灯塔半导体行业的好朋友(1 / 2)重生八零之低调发育首页

半导体的产品线非常的广泛,在上游设计的领域,其实所谓卡位,都是在某一个分支子市场上,占据比较领先的技术或市场地位。

但制造不同,虽然现在的半导体大厂商还都是以设计、生产一体的IDM模式为主,但半导体生产线的投资额越来越大,产能也越来越高,专业代工的出现其实已经到了只差临门一脚的时候。

陈兵这几年一直在大力投资的就是制造端,就是在等着这次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塑的机会。

包括DRAM和晶圆代工陈兵都已经提前进行了布局,而英豪的那些自行设计的IC产品,其实在英豪内部,也都开始按照代工的模式进行结算。

英豪进入DRAM行业已经两年多了,去年英豪设在李家坡的DRAM工厂就已经全面投产了,经过半年左右的产能爬坡,已经开始在满产运行。

虽然当前市场上的DRAM价格还没有真正的回暖,但英豪其实比其他的DRAM厂商,更能提前感觉到市场的回暖已经不远了,这就是自己同时拥有计算机业务带来信息优势。

年初的时候,英豪率先发布了386计算机,并在4月份已经开始正式对外供货,这几个月的销量已经接近了百万台,市场的接受度非常高。

而在刚刚过去的8月,灯塔的康柏也跟进发布了386计算机,并计划在四季度开始向市场上进行正式的出货。

386计算机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正是这款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个人计算机真正开始步入全面普及的阶段。

386计算机不止带动了全球计算机销量的暴增,而且搭配了386芯片,也需要搭配容量更高的DRAM,这会使得DRAM产品,很快真正走出过去几年的产业谷底,维持连续几年的行业景气。

历史上,正是在386带动DRAM行业景气的背景下,之前一直被霓虹打压的很惨的灯塔镁光才缓过了气来,而宇宙半导体的三星DRAM业务也因此得以进入了高速的发展阶段

因此在今年的上半年,英豪的李家坡厂就已经在开始悄悄的进行大幅的扩产,并开始派出了销售人员,去四处拜访潜在的客户。

英豪的DRAM业务是从INTEL那买来的,这两年英豪接手之后,除了在维持一些原有的客户关系之外,DRAM产品大部分都是在自产自销。

这两年,DRAM市场价格一直在下跌,此前英豪并没有急于去开拓外部的客户,英豪DRAM业务在业界的存在感并不高。

但英豪的DRAM被大量应用在了自己的计算机上,市场对英豪的DRAM产品接受度却并不低,都知道英豪的DRAM产品品质并不低于霓虹的产品。

这些潜在的客户对于英豪主动上门的销售人员都很客气的进行了接待,不过是否要采购英豪的DRAM更主要的是看价格。

对此,英豪的销售部门倒是不急,他们这次大规模的拜访客户,就是为了提前铺垫好客户关系,提前做一些供应商验证的流程罢了。

明年霓虹的DRAM产品,就会被征收惩罚性的关税,而DRAM的需求又会出现爆发,英豪不过是在准备尽量多的吃下,明年霓虹将不得不让出的市场。

而在晶圆代工方面,陈兵同样也已经提前布局一年多了,陈兵不仅去年就开始在李家坡兴建了专业的代工工厂,为此去年陈兵还专门走了一趟东南亚。

而且,在这个代工厂建设的同时,陈兵也已经提前对INTEL留下的几个灯塔工厂进行了改造,旧工厂改造比新建工厂的速度还要快的多。

从今年年初开始,英豪在灯塔的工厂,就已经打出了专业代工的旗号,开始积极的拓展灯塔的客户,与霓虹的半导体厂商争抢业务了。

因为该布局的已经提前进行了布局,这次美日半导体协定签署之后,英豪其实并不需要进行太大幅度的业务调整,只需要让业务人员更加勤快积极一些,借着这个机会去争夺更多的客户就够了。

霓虹在半导体产业能够对灯塔造成巨大的冲击,除了生产成本更低,质量更好之外,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贴心的服务。

而英豪的代工业务,虽然暂时以改造的灯塔工厂进行接单,在生产成本上优势不突出,但产品质量和服务上,却已经不弱于霓虹的竞争对手。

而且代工厂设在灯塔也有好处,就是贴近客户,可以与客户更方便的进行交流,配合客户也更灵活。

此时灯塔除了那些大型的半导体厂商之外,已经涌现了不少的小型IC设计公司,而这些小型IC设计公司都有一个普遍的需求,就是实验性的流片。

所谓的流片,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试生产。

半导体生产,是非常典型的规模效益产业,必须要大规模批量生产才能更有经济效益,而这种试生产性质的流片是根本没有任何规模效益可言的。

半导体工厂往往要等到生产线有空闲了,才会帮这些小IC设计公司搞一下流片,而且收费非常的昂贵。一直到陈兵重生之时,流片的高成本一直都是那些小型IC设计公司要面对的巨大压力。

英豪刚刚开始切入代工领域,产能并不饱和,而且现在大一点的半导体厂商,往往都有自己的生产线,因此英豪起步的客户拓展方向,就放在了这些小型IC设计公司身上,用更高效贴心的流片服务,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客户。

虽然英豪的晶圆代工业务规模暂时还不大,但其实已经走上了正轨。

英豪一共接收INEL七座工厂,去年的时候已经改造了四个,而今年剩下三个工厂的改造也已经开始了,其中两个将继续改造成代工厂,另一个则是进行一下设备升级,继续作为DRAM工厂,去生产那种价格比较高昂的小批量产品。

这些小型IC设计公司,其实都是潜在的长期客户,暂时能够贡献的业务收入是比较有限,想要把晶圆代工真的做起来,还是需要有大客户。

上半年,英豪半导体业务部的许多技术高管,就已经在频繁的出差,拜访那些灯塔的半导体公司的老朋友,去争取业务。

英豪的这些高管,原本都是在灯塔半导体产业里工作了多年的,都有自己很丰富的人脉,开拓起业务来,是很有便利性的。

陈兵可不会去搞什么全员营销的骚操作,这些高管的核心工作还是在技术上,去拜访客户的时候,也都是专业的销售人员在陪同的,只需要这些技术高管帮忙搭上人脉,后续自会有专业的人员跟进。

这种技术高管的业务推销活动,成了有奖金,没成也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处罚,而且并不用这些技术人员费太多的心思,自然是很受这些技术人员的欢迎,不少人一旦空闲下来,就会很积极的联络以前的人脉,尝试下赚取这种奖金。

而虞博士、赵建康这样的真正半导体事业部领导人,也在营销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以英豪的名义,挨家去拜访II、摩托罗拉甚至IBM等大客户,在更高的层面去推动晶圆代工业务的合作。

英豪在半导体领域扩张的很迅猛,但英豪与这些灯塔的半导体大厂,其实关系一直不错,都有很多合作在展开,虽然在有些小的领域存在一些竞争,但并没有过严重的市场冲突。

这是陈兵有意布局的结果。

英豪的半导体布局,与大部分半导体公司的发展路径是完全不同的。

灯塔的大部分半导体公司,在布局往往都是先选择规模足够大的市场,然后开发设计产品、组织生产、抢夺市场份额,取得获利之后再寻找新的市场,如此循环。

但英豪的路线完全不同,英豪进入半导体产业,依靠的是收购技术,而英豪的前两个工厂都建在内地,生产的虽然都是很成熟的产品,但销售也主要在内地,并没有寻求在国际市场上,与那些老牌企业争夺利益。

这就极大程度的避免了竞争,即使英豪后来收购DRAM业务回来,产品也是自产自销为主,在全球DRAM厂商都在降价抢夺市场的时候,英豪也几乎没有参与这种市场的争夺大战。

与后世DRAM业务已经被少数几家大厂垄断不同,在80年代经营DRAM的半导体大厂很多,包括TI、摩托罗拉等厂商,其实都有不小的DRAM业务。

英豪不仅没有参与市场的争夺,而且在技术领域,英豪保持了极高的开放性,很积极的与这些灯塔厂商,进行技术方面的互通有无。

英豪完整的继承了INTEL的DRAM业务,也就继承了大量的专利等无形资产,加上英豪又挖角来了大量技术人才,同样完成了不少的新技术自研。

霓虹的半导体厂商为什么特别遭灯塔人不满?除了市场上的争夺之外,霓虹人对各种技术也看的十分的紧,尤其是一些独有的关键技术,往往是严密封锁起来,不肯对外授权。

要知道,霓虹的很多技术源头都是灯塔,霓虹依靠这些源头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却不愿意再把这些技术分享回灯塔,像个貔貅一样,只进不出,这自然是很容易让灯塔人心生愤恨。

而英豪的作风正好相反,英豪的技术开放度极高,只要灯塔的厂商愿意付出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几乎所有的技术,英豪都可以进行开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