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那么小,话都不会说,路也不会走,天天就会吃奶,我才不去呢。等他大一点了我在去…”朱雄英嘴里嚼着鸡蛋,两个眼睛看着桌的菜,想着下一口吃啥。
“说什么呢?”朱标放下手里的筷子,脸带了些怒容“我说的是你允炆弟弟,不是允熥!你看看你,都多大了,还一天天的只知道贪玩儿。允炆现在三字经、千字文都会背了,今儿早还央着我替他找个老师学论语呢。他比你还小一岁,都这么进,你说说你,怎么就知道贪玩。”
“Duang~”的一声,朱元璋将倒好的酒杯重重的放在桌“你嚷嚷什么!大孙儿才多大,正是玩儿的年纪,现在不玩儿什么时候玩儿!?你像他这般大的时候,咱给你找过夫子没有?”
“这饭桌不训子你不懂啊!再多说,你就直接回你东宫去,俺做的饭不合你胃口。”
见这老俩这么维护朱雄英,朱标心里暗叹失策,原本他想的是让这两个儿子近密近密怎么就说起读书的事儿了?作为一个父亲,最喜欢的不就是儿子和睦?这长时间不见,又不在一起玩耍,孤单不孤单先不说,这感情肯定不会有多深的。放在普通人家兄弟感情不深都容易出隔阂,更何况是皇家了。小时没感情,大了指不定出什么问题,他可不想见到两个儿子以后刀兵相向。况且朱雄英的地位太高了,妥妥的第三代君主。
朱标识趣的拾起筷子埋头吃饭,余光突然见到自己这大儿子对着他吐舌头,心中更是烦闷。眼珠一转,抬起头来对着老爷子说道“爹,年也过完了,雄英也五岁了。那些士族豪绅亦或者百姓家里的稚童,大多都在这个年龄开始启蒙的。雄英作为第三代的长孙,怎么可以晚了?儿子觉得,应该让他去大本堂学学,哪怕是学不会,好歹也能有点印象不是?对他以后进学也是有好处的。”
这次朱元璋和马皇后没有直接反对,两人都在沉思。主要是朱标的那句第三代长孙,让二老都不得不考虑一番,毕竟涉及到国家传承,可不能马虎了。
“爷爷,奶奶,我还小呢,不想进大本堂啊!”朱雄英见老爹搞这么一手,心里咯噔一下,尤其是看到朱标这时候笑眯眯的,那就就更慌了。他可是偷摸的问过那些在大本堂读书的小皇叔们,一个个老惨了,如果学不会或者完不成功课,可是要被先生打的。
朱元璋坐在凳子看看朱标,又看看马皇后,最后看向朱雄英,脸褶子都笑出来了“大孙儿,你爹说的没错。你是咱大明的皇长孙,不管怎么说,这学问是不能拉下的。这老话说的好,要从娃娃抓起嘛!现在刚过完年,还太早,这样吧,等过了十六,咱安排几个儒学大家专门教导你,毕竟这身份不一样,大本堂就不去了。”
他虽然是泥腿子出身,没什么文化,可对于教育这方面,却是格外的重视。就和所有的穷苦百姓那样,同样认为读书考取功名才是唯一能改变家庭条件的途径。所以不管是太子朱标也好,秦、晋、燕、周,四王也罢,就连那些小皇子们,都早早的进了学。请的无不是当世的名宿大家,饱学之士。
从洪武元年开始,朱元璋便大力推行官学,积极筹办科举。他曾对李善长说过,“民不能没有出路,蒙元不看重文人的力量,取缔科举,咱大明不行!只有学问才能更好的建设国家,所以科举不止咱要办,咱的后世子孙也不能轻视。”
他明白在民间出一个读书人不容易,因为书本太贵了,就连赶考都需要不小的花费,所以几家人省吃俭用能供出一个都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所以他特意下旨,给了那些科举有成的读书人很多特权,例如考最低等级的秀才就可以领取国家发放的米面,可以见官不跪,免除徭役和刑罚等等诸多的权力。
“俺看行,英哥儿多学学,哪怕记不住也没事儿,慢慢的就会了。这不读书不成器,书读好了,才能明辨是非。”
朱雄英苦着脸,他明白这学习肯定是逃不脱了,他的好日子在半个月后就彻底的没有了…
“爷爷,那孙儿还是去大本堂吧。现在孙儿还小,单独学习也没什么多大的作用,还不如和那些皇叔一道进学。他们都是孙儿的长辈,过些年等之蕃了再见面都不容易了。”
朱标在旁听了也是点点头,对于儿子的看法他非常认同“雄英说的没错,况且都是一家人,这长时间不见也会生分了。”
朱元璋夹了一粒花生米扔进嘴里,慢慢咀嚼着,“也成!都是一家人,是应该让大孙儿和他们多来往来往。”说完端起酒杯“嗝喽”一口“左右也就这几年的功夫,那过了十六标儿你就送他进学吧。”